(原标题:这些刷爆社交网络的酷炫科技产品,其实都是逗你玩的……)
近年来技术创新的速度之快,着实让我有点应接不暇:抛手即飞的自拍无人机、传说中的“视网膜投影”技术、胳膊上的“肌肉显示屏”、半年完成设计两年即可上路的电动车,以及悬浮滑板——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好像已经迎来了以前只能在科幻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技术。
它们曾经刷爆我们的朋友圈,让我们感慨于科技的神奇力量。然而,这些所谓的“黑科技”当中很多都在隐瞒自己难产的真相。它们当中有一些的确已经成真,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量产;而另外的一些则根本就只能存在于 PPT 上……
或许是时候将这些曾经刷爆朋友圈的产品的面纱揭开了。
抛不出去的手抛无人机:Nixie, Lily & Zano
2015 年 5 月的时候,一段无人机视频引爆了社交网络。里面的无人机产品名叫 Lily,有着并不惹眼的机身设计。但它让人们惊讶的地方其实在于抛手即飞的简单操作方式,以及可以自动跟拍用户的强大功能。
遗憾的是,Lily 视频做的酷炫,产品却一直无法面市。
该公司设置的预订价高达 499 美元,“号称”正式发售的时候将涨到 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6500 元的天价。然而就在去年 12 月,Lily 宣布了公司的新一轮融资,同时却给了所有预订用户一个坏消息:因为飞控软件的问题,出货时间将要拖延。截至 2016 年 5 月中旬本文发出时,在 Lily 官网首页的酷炫 demo 视频下面,仍然只有一个预订的按钮。
跟 Lily 命运相似的是另一款外形小巧的抛飞无人机 Nixie。它是一台“可穿戴无人机”,平时四个机械臂附着在用户的手腕上,抛出即可展开并飞出一定距离,给用户拍照,像是一个会飞的自拍杆。Nixie 采用了英特尔的 Atom 芯片,整体重量不到 100 克,曾经在前年获得了英特尔可穿戴科技大赛冠军,也上过英特尔年度开发者大会 IDF 的主题演讲现场演示,甚是酷炫。
然而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这家创始人分别来自 Google 和斯坦福大学的无人机公司,在 2014 年 IDF 首次演示了之后,一直没能攻克产品在可靠性上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所有 demo 里的 Nixie,只是一个最小可行的产品。与此同时这家公司却一直在参加各种硬件展览,寻求曝光的机会。在2016 年 4 月 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活动上,Nixie 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已经迭代了 3 个版本,但目前仍然没有产品面市的计划,此时距离它们首次开发出 Nixie 已经过去了快 3 年的时间。
更别提英特尔正在计划关闭 Atom 芯片业务,你觉得 Nixie 接下来的命运又将怎样展开呢?
2016 年 4 月,Nixie 无人机已经迭代到了第三代
哦对了,说到抛飞无人机,别忘了那家 2014 年 11 月在 Kickstarter 上筹到了 340 万美元,一年之后却宣布倒闭的 Zano 哦……
前段时间一家中国公司零零无限,倒是再一次用他们的 Hover Camera 刷爆了几乎所有的欧美、中国科技媒体和大家的朋友圈。知情人士向 PingWest品玩透露,Hover Camera 采用了高通的 Snapdragon Flight 方案,但据了解, Snapdragon Flight 平台价格昂贵,缺乏针对性的优化,在行业中并不属于适销对路的方案,因此库存很大。这也是 Hover Camera 得到如此密集的报道背后的原因所在,因为对于高通来说 Hover Camera 是一次重要的市场推广机会。
随着低功率机器视觉方案的诞生和逐渐普及,抛飞无人机的未来可能就快要来了。但遗憾的是,Nixie、Lily 和 Zano,都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亮不起来的皮下墨水显示屏
想象一下,如果能在手臂里植入一个屏幕,可以用来收发邮件、查看跑步的成绩,以及随心情更换纹身的图样,应该不错吧?
今年月初,很多微信公众号都觉得它简直酷爆了。这种技术叫做“皮下电子墨水”,由一家名为 Emerge Interactive 的公司开发:纹到皮肤里的不是普通的墨水,而是双色素电子墨水,一种像晶体管一样可以根据通电断电来显示颜色的微小设备。所有的墨水使用一个(微控制器单元)控制,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从而显示不同的内容……
很抱歉,那些一窝蜂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的媒体都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条洋葱新闻……虽然在这家公司官网上的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但熟悉电子墨水和皮下植入技术的人们应该都明白,这项技术在现在简直是完全不可能的,还不如把皮肤挖开一块然后直接埋一个屏幕进去。更何况!这家公司在他的账号上也
转载了这篇文章,后面附上了“April Fools的字样……
飞不起来的飞机:亿航 184
避障、跟随飞行和 4K 录影已经过时了。2016 年,无人机行业都在玩这个:
准确来说,里面载了人,就不应该叫无人机了,准确来说应该是载人多旋翼飞机。不过,推出了这架“184”飞机
的亿航,以前倒一直是一家生产民用消费级无人机的公司。
184 有 4 组 8 个旋翼,在之前参加 CES 消费电子展时亿航宣称 184 的重量只有 200 千克,可以带着一名乘客飞行 20 到 30 分钟的时间。飞机里安装有一块超大的平板电脑,把地址输入进去就能自动飞行,不需要乘客具有操纵飞行器的经验。据说,还可以直接在地图上设置路线,184 会自动根据路线和实际情况来确定飞行的轨迹。
听上去很很酷炫对不对?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就在这个月初,亿航还宣布要跟美国加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Lung Biotechnology 合作,提供“器官移植运输”服务,号称“将革命性地改变美国现有的器官移植运输方式,从而有望拯救数以万计的生命。”
遗憾的是,184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厉害。根据科技媒体智东西采访行业内人士得到的答案,184 的充电时间长达 2-4 小时,载重最多 100KG,飞行续航时间可能只有十几分钟左右,还没有算上必要的气囊、降落伞和弹射座椅等安全设备的重量,经济性、实用性很差,更别提用来运输移植器官挽救生命了。另外,亿航宣称的自动驾驶功能,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支撑,很难确认其真实性。
不仅如此,在行业里亿航早已不是第一家推出电动载人飞行方案的公司,却是第一家没让公众见过产品载着人真的飞起来,却能获得大量关注和报道的公司。前几年就有日本方案商推出过商用级别的单人电动飞行器;而就在上个月,德国公司 Volocopter 的创始人亲自驾着自家的载人多旋翼电动飞机起飞,并录下了真实飞行的视频。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恐怕只是外国厂商比较踏实吧。在这里只有一个问题给 184:你咋不上天呢?
开不动的电动汽车:游侠 & Faraday Future
一直以来,造车是证明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提振民族自信的产业。然而这两年,造车突然变成了一种时髦的产业。它的门槛变得史无前例般低,以至于随便谁都可以造出来。
有一种方法叫做 PPT 造车,掌握了这种方法精髓的是总部位于上海的创业公司游侠。去年 7 月,这家公司在北京三里屯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发布会,展示公司设计出的第一辆电动汽车游侠 X。
你可以非常容易地从游侠 X 身上看出大量来自模仿对象特斯拉的元素。从前脸,到车身的比例和姿态,到线条,再到车内的竖型触摸屏中控,如果不盖住游侠 X 的“游侠” Logo,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以为这是一辆特斯拉电动车——顺道说一句,这个“游侠” Logo 跟特斯拉 Logo 也蛮像的……
公司创始人黄修源给全场观众展示了这辆参数只存在于演示文稿里的汽车。发布会结束后没多久这家公司就陷入了散伙质疑,后来则慢慢变得悄无声息,再没有人讨论。
游侠开创了 PPT 造车的先河,随后赶来造车的则是急切想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乐视。乐视在美国投资并深度参与创立了一家电动车公司,连起名字的风格都要跟特斯拉一样找上了电学大师:Faraday Future(法拉第未来) 。
在 CES 上,Faraday Future 盛大发布了第一台概念车 FF Zero 1。继承了乐视在造势方面的擅长,这台车和公司一起霸占了各大科技新闻头条和人们的朋友圈,以至于人们以为这辆车就是乐视交出的电动车答卷了。人们完全错了,这辆车当真是概念车,不仅完全无法量产,去过北京车展乐视展台的车迷还发现 FF Zero 1 存在各种各样的设计漏洞,比如规格完全相同的前后轮胎、过细的半轴,以及纹路质量参差不齐的所谓“碳纤维”等等。
尽管乐视和 Faraday Future 让人看不出来有任何真的在造车的意图,去网上搜索关键词还是能看到大量将这个组合跟特斯拉相提并论的报道。仅供参考:乐视是 A 股有名的妖股,Faraday Future 是一家刚在内华达州建厂,报道有限极度神秘的电动车新秀;特斯拉则是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历史出货量达到了 7 位数,新款 Model 3 预订订单也已经突破了 40 万,生产排期排到了后年的公司。至于剩下的,你可以自己去想了。
像这样概念很超前,demo 很酷炫,产品很“难产”的科技新品还有太多。个中原因,的确有人能够看清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也不乏有人过度注重外表,急于炫技,以至于忽视了那些最重要的基础问题。想要实现突破式的创新,的确需要灵活大胆的思路——但那不意味着恣意妄为和弄虚作假是可以被接受和鼓励的。
一位朋友的发言十分精辟:
科技创新本应该严谨,硬件能否成功量产取决于很多做 demo 时完全不用考虑的因素,比如成本、良率、一致性等。但由于吹牛皮补不上的代价很低,所以大家都为了骗融资或市值管理而前赴后继地吹,至于最后把整个行业口碑搞烂掉就没人顾得上了。
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公司创始人喜欢在发布会上唱《野子》这首歌:
吹啊吹啊 我的骄傲放纵 吹啊吹不毁我纯净花园 任风吹 任它乱 毁不灭是我 尽头的展望 吹啊吹啊 我赤脚不害怕 吹啊吹啊 无所谓 扰乱我 你看我在勇敢地微笑……
可能,“吹”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