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上海就医患者手术前给家人留字条:发生异常不得为难医生)
“手术过程如发生异常情况,家人不得与医生及医院发生任何不理智的行为,是技术原因由院方处理,是就诊者本身的原因由患者自身负责,医生们可总结经验以用于今后的工作。”
这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名患者进手术室前给家属留的字条内容,这名患者姓张,男性,今年68岁。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19日获悉,这名患者曾经历过胃癌根治术,一年前又经历过喉癌根治术,在术后随访复查过程中又被诊断出“双侧腹股沟疝”病症,他选择相信医生。在他眼里,是医生一次次帮他脱离死神的“魔掌”。
正是这样一张简单且温暖的字条,让接诊的医务人员纷纷为之感动。“这是我28年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患者,他的理解和包容让我感受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仍然有很多患者信任医生,他们给了我们医生正能量,使我们更有信心坚守在这份岗位上。”主刀医生李培明表示。
不能开口说话,术前向护士要纸笔
5月19日下午6时,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这名患者的女儿张小姐,据其透露,其父亲张先生是山东青岛人。2004年,张先生因诊断出“胃癌”曾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接受过一次胃癌手术;一年多以前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过喉癌手术,两次手术都很顺利,对于一次次将他从生死边缘拉回的医务人员,张先生充满了感激与信任。
据张小姐透露,因喉癌手术后父亲不能开口说话,这一年多来都通过手机短信、微信、书信形式与家人沟通。5月6日周五,父亲因喉癌术后随访,来到位于海宁路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复查结果显示喉癌没有复发,不过却被医生诊断患有“双侧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这个病情的突出表现就是走路1小时以上他就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张小姐说。
考虑到生活质量,父亲希望做手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董频教授便将其推荐至医院腹壁疝门诊。接待张先生的是医院日间医疗部主任李培明教授,患者和医生沟通过程只能通过纸和笔。
李培明教授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因患者一方面不能开口说话、交流困难,一方面患者来自外地,在没有医保的前提下只能付现金,因此患者家属存在诸多疑惑,他耐心详细地解答了其中的困惑与注意事项,并及时安排了手术。“他来就诊当天是周五,检查报告要下周一才能拿到,所以我帮他安排在5月10日当天手术。”
李培明告诉记者,手术当天中午12时左右,他结束了上一台手术后,去手术室等待区看望张先生。
“当时为了让他放松心情,我给他鼓劲,没想到他给了我这张字条。”李培明回忆,事后,李培明从护士处得知,这是患者在等待手术时,向护士要来纸笔,一笔一划写下的。
手术经历了1个多小时顺利完成,经过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患者于5月12日出院。出院前,张先生再次医院医护人员表示了感谢。
医务人员表示感动,称之为“正能量”
这张简单的小字条让所有医务人员感动。李培明表示,他拿到这张字条,随后递给了护士、麻醉科医生等,大家纷纷为之感动,“说实话,我在医生岗位上工作了28年,像这样的纸条,还是第一次收到,真的是正能量,我们很感动。”
据张小姐透露,在她眼里,父亲尽管性格开朗,但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向家人表达内心的想法,只是在行动不便需要家人帮助时发个短信或微信,因此写出这张纸条也让家人感到有些意外。
“他退休前曾在工厂任职,随后下海经商,退休后一直关注社会热点,每天都有习惯要看新闻、看报纸,就在他看病住院的一周时间里,全国就发生了3起医患矛盾,还有医生在事件中死亡,他住院期间也一直很关注这类事件,常常站在医生角度思考问题。”
李培明教授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医生和患者及家属评估预后和预期值不一,成为影响医患之间信任度的关键所在。“但我相信,社会上大多数医生都是希望患者可以看好病,而大多数患者也是信任医生、理解医生。”
该院日间医疗部王海权也被这张字条感动了,他说:“有相当多的患者从心底尊重和信赖医生,需要医生帮助他们战胜病魔与伤痛,这就是我们坚持做医生的原动力。我们没有理由辜负患者的信赖,有的只是更多的责任,和对这份工作更多的职业尊严和职业荣誉感……医患间应彼此多一份信任,回归本源,协同合作,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