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谷歌I/O大会直播回顾
文|李书航(网易科技独家供稿)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谷歌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I/O又来了。会前传言说,谷歌有可能会借助国内某个搜索引擎的帮助,而使它的搜索结果曲线进入中国。不过这种美好的幻想仅仅停留了不到一个晚上,然后随着大会的各项议程公开而消散。
本次I/O大会最主要的焦点,是谷歌人工智能产品的进化。谷歌将语音助手Google Now更名为Google Assistant也就是“谷歌助手”,同时又复活了原先的聊天工具GoogleTalk,将其独立为一个文字聊天软件Allo和一个视频聊天软件Duo,在Allo当中可以和各种机器人进行交流,也同时将谷歌助手植入其中。谷歌还推出了一个有形体现助手的硬件产品——Google Home,这个终端可以作为家中各种智能设备的中枢,而原先这一厚望是人们寄托在谷歌重金收购的恒温器Nest上面。不知道Google Home是否凝聚了Nest团队的努力。
在传统的Android系统方面,新一代AndroidN将会在今年夏天正式发布。新系统对于虚拟现实的支持比以往更全面,同时如选用谷歌原生的生态系统,也会有包括CNN,国内如网易游戏等多家厂商对其提供内容支持。可以看出,在虚拟现实这方面,谷歌正在竭尽全力避免重蹈在智能手机时代系统碎片化,体验无法自己掌控的覆辙。但是能否奏效,还是得谨慎观望。
所以,本次大会的重点,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以及其背后的技术核心——机器学习。谷歌首席执行官皮查伊也在演讲当中直截了当地指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是谷歌未来10年的重点。
语音助手正开始摆脱“玩偶”的刻板印象
我们都知道,国内外都希望通过将商家和媒体植入即时消息工具,来方便我们的生活。但是国内外选择的道路却不一样。微信很早就已经占据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它选择了简单方式:把公众号作为商家或媒体同个人沟通的方法。用户在号码的内部像是操作选单一样去进行操作,甚至用HTML5搭建一个微缩的Web App,相当于复制了70年代开始引入美国的电话自动应答系统,人们接受难度低,易上手,作为功能而言比bot成熟。
反观海外,特别是在今年年初的时候,Facebook为首的一堆国外企业都宣布要推出机器人(bot),强调用自然语言进行交互。如果人们不满意,他们就把工程师人力疯狂的投入改进识别自然语言结果和作出反应上面。不过截止目前上市的产品中,机器人基本还是只能支持几种固定的语法,如果稍微改变一下问题的格式和语句,他们就会陷入混乱。所以从产品方面评判,号称用自然语言交互的bot目前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产品,它跟公众号之间的体验差距,就像命令行和图形用户界面的差距那么大。
不过当技术都在这方面发展,人力都在这方面集结的时候,这也标志着bot们和其他人工智能,很有可能会加速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从像Siri那种单纯的玩物,迈进人们真的可以用自然语言无拘无束的交互,并且期待他给出答案的时代。如前所述,bot是一个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选择,但是bot如果能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必然有助于发展。
而现在所有的助手都将变成前车之鉴——如果他们不更改商标名出现的话,想要扭转在人们心中“玩偶”的形象已经非常困难了。这种刻板印象的深浅,是与它诞生初期的智能程度挂钩的。比如说,谷歌的Google Now就中规中距,存在感比较低。而微软的小娜和小冰在诞生之初的智能就要高很多。调戏小冰,并且有些情况下把它当成真人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多的。而苹果Siri就比较惨,在推出的时候智能度就比较低,当人们发现它不够智能的时候,Siri就沦为了调戏的对象。也许,这也就是为什么谷歌要换一个名字Google Assistant再推出新的AI助手。也许,等到谷歌助手随着新版Android系统推向市场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它的智能程度确实比前身Now要高一大截——要真那样的话就好了。
巨头都加入游戏了,但是苹果有掉队的危险
正如刚才所说,当语音助手从单纯的“玩偶”,向着更深刻理解语义迈进的过程已经开始,玩家当中不仅包括微软和谷歌,也包括Facebook和亚马逊等,但是苹果在其中有掉队的危险。
微软的小娜和小冰的进展已经为人所知,包括在中国诞生的机器人小冰,是几个跨国姐妹当中智商最高的一个。在中国,小冰受到了比较宽容的对待,没有因为种族歧视等禁区而立刻被撤下,而是经过了大规模,高强度的人类试验。谷歌的进展在这次大会上已经表露无遗。而Facebook把bot概念引入了自己的聊天工具,并且开始探索信息流当中的机器学习功能,比如标记照片中出现的物体,方便盲人用户。至于亚马逊则另辟蹊径,语音助手实体硬件化的产物Echo销量出乎意料的非常不错,以至于这一次谷歌发布Google Home就有人说是对标Echo的产品。
只有苹果——不仅Siri在整体技术上偏于落后,自发布之初iOS历经多个版本,未见明显改善,更雪上加霜的是Siri的创始团队现在已经悉数出走,其中有一部分人在离开苹果之后,创造了一个更能识别语义和上下文的语音助手Viv,这使得苹果在这场大战当中,目前来看真的处于下风。
国内呢?
在国内,号称正在研究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并且有数据和实物支持的公司——很遗憾,是百度这个最近被千夫所指的公司。百度在自己的网页搜索当中推出了小度机器人,然后也有这个机器人的实体版本,目前在一些科研场所当中试点推广。可能中国和日本这些东亚文化圈,会比较期待一个具有人形或者动物形的玩具,用语音跟人交流的同时被赋予人格,这跟Echo以及Home这种无生命的圆柱子是两相对比的。但不管怎样,从人工智能这件事情上来看,包括百度研究院聘请了吴恩达并且他还一直非常满意自己在百度的工作,种种迹象可能都表明,就算我们再不愿意接受,百度在人工智能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最像微软、谷歌等巨头的中国企业。
阿里前一段时间宣布推出人工智能产品“小Ai”(读作“小爱”),并且称成功预测了我是歌手比赛的结果,还放出话来希望和围棋机器人AlphaGo再来一局。但是除了几个新闻稿之外,目前我们尚不能得到这款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的更多数据。其他厂商暂时还没有拿出来说的,包括腾讯,目前并没有很明显的看出腾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面发力。长袖善舞的乐视目前也没有在人工智能概念上炒作,贾老板的主要精力还用在搭建生态方面,可能人工智能方面更多要依靠美国的汽车合作伙伴法拉第未来。
在Siri出现之后,一些对标的语音助手产品,包括出门问问,云知声等开始涌现,让语音助手成为国产手机的标配功能。从语音输入起家的科大讯飞则是另外一条道路。各家都在拟合Siri的产品体验,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Siri本身是一个“玩偶”一样的产品,国内同类产品至少目前来看,也没有逃脱被束之高阁的命运。我觉得,这不能仅仅用国内用户习惯不同来解释,还得说我们上市的产品不够好。
改变已经在发生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一体两面,未来潜力的高低,取决于数据积累和算法改进的进展。因此,是否拥有一个足够支撑改进算法的数据库,可能是几大巨头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微软将智能助手小娜推向了所有的Windows 10用户,虽然在所有用户当中启用的比率不高,但是因为本身基数太大,所以绝对数量不可小觑。每天,这些真正在使用助手的用户,都在为微软贡献着宝贵的经验,而在中国情绪机器人的成功,也为将此经验复制到日本和美国树立了一点信心。
谷歌的语音搜索目前主要部署在Android手机以及电视,车载等平台。从这一次的大会上可以看出,谷歌希望把助手更有型的嵌入生活,并且向人们标示它的存在,而不是隐藏功能。这可能说明他们对自己的技术有了更多的自信,现在需要的是更大的曝光。另外,诸如Facebook和亚马逊等等的推广渠道也在之前有过论述。
至于苹果方面,他们可能需要在接下来的Apple Watch更新当中,进一步的强化语音交互,而弱化那些3d Touch以及滚珠等用手进行交互的手段,使用这种方式来强化人们对Siri的应用,以及改变她“弱智”的印象。苹果也有可能通过传闻当中的苹果汽车产品来推动人工智能进步。但是从目前来看,上述实现的可能性还都比较渺茫。
在中国厂商方面,百度跟微软类似,拥有海量的数据积累,而且这些数据的绝大部分都是由搜索字符串来构成,数据的质量比较高。阿里收购了UC浏览器及其他一系列消费产品,推出神马搜索,并且入股了优酷土豆,从理论上来说也拥有一定的数据积累,但是相对就比较分散。要想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人工智能的语料库,还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如果阿里的小Ai真实存在,也可能是以阿里云的计算能力为主。未来阿里的人工智能,更加适合应用在支付宝、口碑等产品,在风控,本地服务方面,语音助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其他厂商,包括腾讯并没有对外直接推广,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在偷偷研发,不过既然没有放出声音,说明可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疲劳轰炸,人工智能概念已经成为各大科技媒体的座上宾,是一个跟大概4到5年前“移动互联网”出现频率差不多一样高的概念。但是人工智能,包括语音助手等等,现在对于消费者的体验还比较初级,在人们不断地观看未来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的时候,他们在生活当中的感受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这可能会让一些人没有耐心。
但是我对此有足够的理由乐观,因为改变正是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的。当人们都习惯了改变的时候,改变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我们提高了对人工智能的期许——这就意味着我们原先期待的其实已经实现,人工智能的进步其实早已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