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漂在天堂与地狱间的海上巴夭族)
马来西亚沙巴之行,除去原始纯美的海岛景观,“海上吉普赛”巴夭族更令我印象深刻。在宛如仙境的沙巴仙本那,也许大多数游客只会陶醉于碧海银沙之中,鲜有人去探视寄居大海上的“巴夭族”。
巴夭族(也叫巴遥族)是印尼语Bajau的译音,为生活在东南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海域的一个少数民族。据历史记载,巴夭族的祖先是被流放的原住民,因被长时间禁止踏足陆地,他们选择寄生在辽阔的海洋,在浅海的珊瑚礁上搭建房子,以海为家,傍海而居,依海而生,多靠捕鱼,或打黑工维生(因无国籍,不能有正当工作)。数百年来,他们甚少踏足陆地,世代漂泊在海上过着无国籍的游牧生活,因此也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
巴夭族对于我来说,无疑充满了传奇色彩和神秘感。很早之前看过网络上流传的图片和介绍,就对其产生很大的兴趣和好奇,当然还有惊叹。而近距离亲历巴夭族的生活,也是我第二次去沙巴的主要目的之一,仙本那一带海域是巴夭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对于旅拍这么多年越来越喜欢人文的我自然不会错过。
在仙本那报了一个海上跳岛游的团,在午后时分抵达一个巴夭族村庄。在船夫的带领下,缓缓驶入村庄内部。这个村子位于曼达布安岛 (Pulau Mantabuan)附近海域,距离仙本那码头约40分钟的船程。抵达这里,从远处就能看到,在距离海岛约200米外的湛蓝海面上,搭建起一间间简陋的单体高脚茅草屋,茅草屋有的三两抱团,有的独栋而立,约估有30间左右,船夫用蹩脚的英语告诉我们,这里便是巴夭族的居住村子之一。
当看到有外来船只靠近,原本平静的巴夭族村庄顿时热闹起来。各家各户都派出“代表”,特别是小孩,划着“lepa-lepa”小舟向我们游艇围拢过来,由于常年生活在远离陆地的海上,他们“风餐露宿”,物资极其匮乏,好不容易看到“外来客”,都纷纷前来乞讨食物和生活用品。而每个到访这里的游客,一般也都会在之前约定俗成准备好一些食品和生活用品,拿来分发给他们。
大人小孩都是游泳和划船的能手。
在海中的茅草屋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坐在家门口,用好奇地眼神看着我们,并送上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感觉非常和善淳朴。
巴夭人生性喜水,据说小孩在尚未学会走路之前就开始学习游泳。为了能在水中能潜得更深更久,他们会在少时就弄裂耳鼓膜,以便自由潜水。听起来非常残忍,但这也是维生所迫。他们在海上度日,每天都得潜入海底,去寻找珍珠、海参和海鱼等各种海产。
小孩子在水里游来游去,自由自在。不过听说他们吃喝拉撒的废水都是直接下海,听起来让人觉得有点倒胃口。
巴夭族寄居海洋,漂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说是天堂,因为仙本那一带的大海景观一流,堪比马代。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海水、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未被开发的原生态海岛风光,就像受到了上帝的眷顾,美得难以言表。
能自由徜徉于这样浩瀚无际的海天间,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自给自足,那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他们生活如此单纯,快乐无处不在,只要得到一块小小的饼干,他们便会幸福地像花儿一样,正验证了那句话“欲望越少,快乐越多”,哪怕是不得已的物质匮乏,也不妨碍内心的满足与快乐。
茅屋中的小姑娘,在向我们招手。
然而,外人看来的自由和快乐,其实也未必。如果长期生活于此,在这种“居无定所”、“摇摇欲坠”的茅草屋中生活,我不敢想象在狂风暴雨之时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对于小孩来说,那简直是像在经历地狱历练一般的煎熬吧。当然,在天堂与地狱间的反复转换,也锤炼了巴夭人的坚强和乐观,哪怕这是无何奈何的之举,但他们至今也依旧很快乐地生活在他们的领地,守护着大海,也受着海洋的庇护。
我们事先准备了一些饼干带给他们,挨家分发,看到那些渴望的双手和双眼,我非常后悔带少了,应该买更多。不过看到简单的食物能带给他们这么多快乐,也便足矣。
老人和小孩,对事物的那种渴望眼神,看着叫人心酸。
乐途旅游网与专栏作家:弹指间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