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故宫六大殿“掌灯”点亮紫禁城)
故宫太和殿、坤宁宫等常年对公众开放参观的大殿作为试点,率先启动了室内灯光照明系统。
“3、2、1,开灯!”话落灯亮,596岁的大殿殿内第一次被灯光照亮。
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在太和殿外举办了一个点灯仪式。趴在窗户上张望的观众直起腰,也能看清高台上摆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了,甚至殿内一些彩绘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从此,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等六大宫殿第一次有了人工照明,彻底告别“趴窗”参观的尴尬。未来,珍宝馆等有原状陈列的殿宇都将陆续增加这种贴近自然光的光源。预计到2020年,整座紫禁城将“增亮”。
大殿“黑”了几十年
太和殿外,游客高女士钻进人群,东闪西躲,在窗口挤了个有利位置。她双手围拢挡在头顶,探着脑袋往殿内张望。
每天,有无数观众跟她一样,站在殿外,脑袋贴着玻璃往里看。“尤其是中轴线上的大殿外,这种‘趴窗’参观特别多。”故宫工作人员解释,殿内多是原状陈列展,所有摆设都严格遵循历史档案记载去选择与布置,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一位负责清洁的工作人员说:“几分钟,玻璃上就满满的都是手印。”
然而,参观效果却并不理想。
高女士说:“一堆人挤在一起,看不清楚太多,主要因为内外亮度差别太大了。本来还打算用手机拍张照片,在朋友圈里秀一秀。结果照出来一看,黑乎乎一团。”
几十年来,鉴于相关技术不甚成熟, 特别是国际上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故宫原状陈列的大殿里一直少有照明设施。
安灯前分析了1年日光数据
故宫每年接待上千万的国内外观众,如何让观众有尊严地欣赏原状陈列,平衡“文物保护”和展陈效果之间的关系?故宫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并邀请曾经参加卢浮宫展览设计的法国著名展陈照明设计大师Georges Berne参与论证工作。
课题组一口气儿,将2014年全年的“日光数据”与“殿内光数据”统统进行了采集与分析,结合每座宫殿建筑特点及功能,多次进行现场试验及论证。最终,他们提出最大限度贴近自然光照射效果的设计方案。
昨日,记者在太和殿和坤宁宫看到,新增的圆形灯具左右对称为一组,有些几组串在一根灯杆上。它们大多贴墙摆放,藏在角落,基本从殿外透过窗户很难一眼找到。专家说:“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避免遮挡参观视线。”
虽然灯源轻易不示人,但依然在设计时加入了故宫元素,比如综合考虑了华表、旗杆基座、宫灯、宫殿建筑立柱等,算是独一无二的“宫灯”。
“宫灯”比普通灯温度低六成
众所周知,文物最怕紫外线和高温炙烤。因此,新上岗的“宫灯”都是LED灯具,冷光源,有导光镜头及导光镜片防红外线和紫外线。
灯具工作温度与传统灯具温度相比降低了六成、电能消耗降低六成、紫外线指标低于国家标准,确保了使用过程中原状陈列展示的重要文物和古建筑的安全。
按计划,故宫昨日开始启动中轴线宫殿照明改造工程,确定包括前三殿、后三宫在内的中轴线六大宫殿的原状展陈照明方案,这6座宫殿第一次装上了电灯。
目前,已经有120组灯具安装到位。到2020年,整座紫禁城的大殿都将“增光”,使殿内建筑结构、彩绘、文物陈设等以其更真实的色彩呈现在观众面前,提高参观的视觉效果及舒适度。
装灯没有凿墙打洞
6座大殿安装的120组灯源将随开放时间自动启闭,并根据自然光自动调节亮度。在灯具周边,您却看不到任何一颗固定用的钉子。“没一处凿墙打洞。”故宫专家揭秘,“各盏灯的方向可以四处调整,灯柱底部装有沙袋实现固定功能。”
坤宁宫东暖阁,如今原状陈列着晚清皇帝大婚时的场景。大红绣龙凤双喜百子等图案的座褥炕垫、帐幔,还有喜字灯笼等,在柔和灯光映衬下,颜色鲜亮喜庆。故宫专家说:“就是要这种金碧辉煌的感觉,让观众隔窗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帝后大婚时的场面。”
未来,故宫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减殿内灯具。专家介绍,如此大规模的将人工照明引入古建筑,也算是全国首例。这种可逆安全的模式,可能会逐步在全国古建筑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