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何须用“住窑洞”凸显病故副市长清廉?)
病故的安康副市长李建民口碑挺好,但要宣传,也该摆脱为宣传正面形象而对事实强行切割乃至神化的模范生产方式,要讲基本理性和逻辑。
5月28日,陕西安康市副市长李建民在出差途中突发疾病去世,引发广泛关注,继媒体曝出上千彬县人自发悼念后,昨日有媒体报道:李建民逝世后,有人在他的老家志丹县意外发现了其“豪宅”——院子里有四个窑洞,他和哥哥一人两个;房间里还是水泥毛坯墙,唯一的电器是洗衣机。这让当地地产老总、彬县电视台播音员都放声大哭,全国道德模范卢效平说:“咱成天扶贫呢……不知道书记住这样的房子,不知道书记家还未脱贫。”
从此前的一些报道来看,李建民的敬业爱民俨然有口皆碑。他的逝世终归是件悲伤的事,对其表达敬意,惦念其生前政绩,是他应得的待遇。而宣传这样的为官模范,也属媒体正常动作。
但我不明白的是,一座李建民老家的住宅,能说明多少问题呢?仅从照片上就可看出,不仅院子里建筑垃圾遍地、长满杂草,窑洞破旧的窗框不完整,就连糊纸、屋门都没有,一看就是闲置多年。而李建民去世前在陕南的安康任职,此前更是在志丹、延川、吴起、彬县等多地任职,其老家在陕北志丹县,两地相距数百公里,他一年不过也就回家几次而已,既然都不怎么住,朴素些也在情理之中。
李建民老家的房子简陋,不代表他就常住陋室,而现代社会,也无需官员用过苦行僧式生活来显清廉。用老家破屋凸显李建民的穷,看似褒扬,但违背常情常理却令其过犹不及,瓦解了个体形象的真实性——本质上,它因循的还是为宣传某个正面形象而对事实强行切割与重组,乃至神化的模范生产方式。而这种路数一开始程序上就存在缺陷,故其自带“疑点”。
将一个官员强行往完人般模范上拉扯,在以往信息被高度垄断的时代,或许可以成功。但如今,新媒体的发达迅速瓦解了这种信息生产体制,信息的扁平化传播,使典型人物更容易被解构,乃至成为被解构的素材。所以,该报道在获取100000+的同时,也遭到网民杯葛。
这并非对李建民为政品格的怀疑,其政绩自在人心。只是说,在呈现正面形象时,应讲基本理性和逻辑,多些事实性情境还原,而不能脱离了常识与现实条件,否则很难取得心同此理的效果,到头来,还可能贻人口实,对被宣传对象起到抹黑作用。
或许,用“住窑洞”凸显病故副市长清廉引发争议的背后,是模范呈现路数该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