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持中往往酝酿着可怕的力量,这种描述常常用在股市行情上,但现在楼市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一线城市和周边主力二线城市的房价在被各种政策打压之后,开始高位震荡,房价不跌,成交量跌,最重要的事情是,地王此时如雨后春笋一般,一茬接着一茬冒了出来。
这一波地王真正成为“问题”是在5月份,前5个月据称全国已经出现了近百宗高价地王,但是就在6月第一个星期,深圳、杭州、厦门、上海等地3天之内又出现了12个地王,不可谓不疯狂。
为什么房价涨成这样了还频频出地王?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很矛盾的。房价都涨成那样了,地价也一起涨还真不奇怪,高价拿地王的企业无非预期房价会涨得更高。但是问题来了,房价真的会涨得更高吗?
针对这一轮地王,最近大家关注的是央企拿地,比如央企背景的信达地产就是焦点,6月1日它以58.05亿元拿下上海宝山区(区域楼盘、地图选房)单价“地王”,此前还联合万科在杭州以123.18亿元拿下杭州滨江区“地王”,同时也是全国总价地王。
一种分析是央企不差钱,或者说央企拿钱成本低,背后的逻辑,一方面央行发出来的货币多,一方面资金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去楼市“赌命”。但是谁也不是傻子,到底是聪明钱还是傻钱,不到结果出来没有答案。我倒觉得,地王疯狂的背后,不仅是钱慌,更多是地荒。看看下面的信息就知道地王们到底在恐慌什么了。
据新华社报道,在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下,面对“去库存”任务,“十三五”时期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将比“十二五”减少约669万亩。据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副司长鞠建华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提供了3925万亩新增建设用地,“十三五”期间比“十二五”期间有所压缩,是为了更好地盘活存量。
对于中国楼市全局来说,因为去库存而压缩用地的确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供大于求严重的三四线城市,控制供地是消化现有库存的最好办法,但是这件事如果放到一二线城市,那效果就恰恰相反了。我们来看看,一线城市是否也和全国一盘棋在压缩供地呢?
先看看上海和周边,6月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针对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中多处提到,要严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上海则要实现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化。
此前,上海市“十三五”规划就已提出,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以内,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50平方公里。
再看看北京和周边,还在5月初时,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提出京津冀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倒逼城市功能提升。
其中,减量优化区是指北京四环以内地区,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存量挖潜区是指北京四环至北京六环,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至于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那些地方你还是别当它们是北京了。
这个规划出来之后,我就在《地平线》专栏中写了“不一样的房子,不一样的楼市”,最后一句话问的就是“北京四环内的房价会怎样,四环到六环的房价又会怎样呢?”
好了,现在全国一盘棋的减少供地,三四线城市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在供需关系完全不一样的一二线城市减少供地,不出几十个地王才叫怪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