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聊天唱歌刷礼物,我们还能在直播平台上干什么? 财富值56

2016-07-31 21:39发布

除了聊天唱歌刷礼物,我们还能在直播平台上干什么?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10条回答

直播的内容需求其实只是人性需求的反射,多年前的美国电视行业,几乎没有什么纪录、科教等严肃性的节目,绝大多数人一看到这类节目就会换台,但现在这部分节目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稳定的受众群体。至于三大件,新闻、脱口秀、真人秀,也越来越大胆跨界、创意混搭,风格日益多元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没有新意一味抓眼球的内容生命力越来越弱。


以前没有全民直播的时候,几乎都靠事件炒作,王自如和罗永浩之间的辩论引来了250万人观战,但尘埃落定之后,留下了什么呢?并没有。逐渐的,大家对于各种刻意制造的热点不再热衷,转而追求自然引爆的热点,或单纯的新鲜感。


目前的直播内容,主流的是聊天、唱歌、跳舞、演艺、游戏,总之汇聚各类才艺表演,可以解说体育,可以脱口秀,可以拍做饭,可以秀肌肉……无所不包。此外热门的内容,几乎都是猎奇,什么遛宠物的,逛车展的,抓鬼的,杂耍的,探险的,偷窥的,不一而足。前端时间还有人专门“抓车震”,在各类偏僻处寻找玩车震的人并直播,因为满足了“窥私”的心理,轻松吸引了大量围观群众。


《人类简史》作者Yuval Harari说,智人成功的秘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集体层面。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做到大规模灵活合作?就是靠想象。人类可以想象出一些故事进行传播,只要所有人都相信同一个故事,就会遵守同样的规则,陌生人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合作。经济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就是公司,但是公司也不是客观实体,它只是一个概念,创造出来一个故事,让所有人都相信,它就成为了我们经济的基础。


直播,看似真实,其实不过也是想办法对一群人说一个故事,当这群人相信了我说的故事,一切虚构的意义都将变成真实的现实。所谓社群,并不是某个工具或平台所创造的,而是一群拥有共同故事的人共同想象出来的产物,远在人类意识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过去我们靠语言创造“故事”,而如今我们用直播创造“生活”。


我们比欧美人花在内容类应用的时间要多得多,而花在朋友交流应用的时间要少得多,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社交/生产关系相对单调而孤立。


具备成熟社会基础和社会关系链接的人,更倾向于自我中心,倾向于现实生活,不太依赖网络世界的社交关系链。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直播更多是展示自己的真实,而非刻画出一个脱离于现实的“强化版”、“精选版”自己,自说自话,没有套路。但在我们这,甚至整个东南亚区域,社会角色固化、社会关系刻板,独处的时间需要寻找存在感,于是在直播间里狂欢。


于是,只要你能与众不同,就有机会吸引一票人追随你。大众口味开始衰亡,取而代之的是奇特与不正常,或者亚文化。


亚文化让人越来越独特,也因此变得富有的先锋们将能够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而网络的连接让群体联系更紧密,在亚文化的部落里,奇特反而才是正常。


另一方面,社会的正太分布曲线正在拉长,正常正在慢慢消失,并且正在往两旁奔跑,带来亚文化的逐渐崛起。随着世界变得愈来愈怪,走正常路线也变成很愚昧的策略。


但直播中的“奇葩”并不是真正的亚文化,这也是我总觉得这股潮流不会维持太久的原因。


有个剥荞头的寓言,把荞头给猴子之后,猴子以为里面会有果肉,所以一层又一层地把皮剥掉。当然,剥到最后什么也不剩。荞头的精华在皮,但猴子以为里面会有“果肉”,这不过是先入为主的成见。生活也一样,如果把不能直入主题的内容撕掉,那就不再是生活了。


若一味地讲求合理性,凡是缺乏效率的东西都会逐渐被淘汰吧。对于讲求知识必须有用的人而言,小说根本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对于现在的直播而言,“没意思”的东西似乎就没有价值。但单一化的审美倾向或欲求满足,衰退得也快。传统的知识性分享、主题沙龙等深度内容,或者精心编排过的优质内容,在用户好奇心疲劳之后应该会逐步重生。


对于如何做网红,我毫无经验心得可言;但对于想创造优质内容的人,我倒是有一些通过观察总结的经验可供分享。


有心想要经营内容的人,首先应该思考切入点,通常会是你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你的爱好的交集。找到切入点并开始经营内容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开始“转换内容”。你可以将其视为更进一步的“差异化”。


大致来说,需要进一步确认核心目标观众群,规划希望提供给他们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聚焦于他们可以获得的益处(知识或者快感都无妨),因为那是持续吸引读者与你维持稳定关系的主因。其次,开始思考你所创造内容的独特切入点,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


无论是我认为,还是我期待,未来真正承载优质内容的直播应该会越来越多。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