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讲物尽其用 但硅谷需要独裁者吗?

2016-06-26 12:30发布

(原标题:硅谷需要独裁者吗?)

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凡事都讲物尽其用,各得其所。

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美国企业,执行的通常都是独裁 (autocratic)的体制。

所谓“独裁”,是指一个有本事的人,到达了有权力的位置,开始指定具体需要的策略和执行。 “独裁”在这里的先决条件是——每个职位都有具体而详尽的权力和职责要求,每个员工需要像精确的机器一样,在计划和框架内运行。

独裁曾经是一个非常负面的词汇,尤其是在向来喜欢宣扬民主的美国。可是,整个美国、尤其硅谷,出现了众多“独裁”性质鲜明的领袖,人们对领袖和管理的讨论,对商业和社会繁荣背后的动因,有了更多深刻的思考。

在美国工作过的普通职员相信都有这种经验:

一切巨细的工作,都有具体的准则去指导;

一切提前计划,极少允许随意性的行为;

极力避免犯错,或者无先例地执行任务;

提倡文本记录和契约精神,贯彻项目的始终。

而这是普通员工的行为。那么,站在最高处的领袖呢? 或者,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呢? 很多人对美国的职场,尤其是创业公司的管理,充满了憧憬。 创业公司喜欢谈扁平化管理、授权管理。然而,事实是否是如此呢?

独裁管理带来的成功,铁证如山

“评判一个人的领导能力,绝对不能看这个人在员工中的受欢迎程度。最好的公司,总是由有见识的独裁者领导的。”

在杜克大学的企业研究中心教授Vivek Wahdwa看来,独裁的领袖是一个公司必须有的。CEO必须非常认真地倾听员工的意愿,同时却也只能做对公司、员工和持股人最好的决策。

美国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独裁企业家Howard Hughes 说:“一旦你同意了妥协(于别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这种妥协,将事情恢复到你真正想要的样子。”

人们喜欢跟随强势的领导者。他们希望找到有头脑、有信念和价值观的领袖。美国成功的独裁领袖者有哪些呢?

华特·迪士尼是迪士尼公司的缔造者,他会通过调查的形式,询问员工的意见,但最终还是会施行他自己的要求。如果员工达不到要求,他就会立刻解雇他们。他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理念,他非常善始善终,道德感坚定,并且要求苛刻。

迪士尼最终确实变得过分独裁,而失去了让他成功的重要品质。但是,迪士尼打动了全球几十亿人,创造了同时代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亨利·福特是个强硬的领导者,需要参与每个重要的决定。他对员工的要求如此苛刻,以至于员工的工作外的活动,他都要保持监控。可是,他对自己的信念非常笃定。当投资者要求他为富有阶层打造更昂贵的车,他坚决地拒绝——这和他的理念不合。并且,在投资者的压力下,他依然坚持将员工的每日工时降低到八小时,把平均工资提高到五美元一天。

最后,福特带给了运输行业革命性的巨变,也设立了美国职场的新标准。

更不用提乔布斯了。乔布斯简直是硅谷独裁者的代表人物。他处事铁腕,对员工要求绝对的保密和忠诚。他极端自我以及情绪化。但是乔布斯的理念如此卓越,意志如此坚定,对消费者的需求如此地了如指掌。他建立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并且给科技设计设定了新的标准和高度。

而今天,在乔布斯去世之后,硅谷的新偶像是掌管 SpaceX 和特斯拉、参股 Solar City 的伊隆·马斯克。马斯克一样充满了人性的缺点,一样极度地苛刻,并且给员工不切实际的要求。但是,他单枪匹马,改变了人类的好几个产业——SpaceX 改变了太空产业,特斯拉改变了汽车行业,Solar City 改变了能源产业。

反对者说:“独裁”是一种虚妄的光环

硅谷的小道消息说,伊隆·马斯克身边已经聚集了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一群“晚辈”,硅谷俨然有了”马斯克俱乐部“,而全球的科技圈子都烧起了“马斯克崇拜”。 这种崇拜,同时也带着对马斯克工作方式的神化与谅解。

可是,马斯克是否被过分神化了? 独裁,究竟指的是什么? 在公司管理的范畴内,”独裁“一般指的是对个人意志的“一意孤行”,对员工的苛刻要求,以及对决策的严格执行。 可是,它包括粗暴,乖戾,喜怒无常,或者是欺人太甚吗?

MIT Technology Review 在去年八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硅谷应该停止这种将成功人物“神化”的行为。 试想想:如果马斯克的脾气比现在好,说不定他的成就比现在还要了不起。 因为,如同乔布斯或者马斯克这种极端的性格,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已然引发了不少的损耗。

可是,因为硅谷的英雄崇拜主义,这些损耗都被忽略不计。况且,拿几个科技名人的成就,去代表或者取代整个科技界的发展,合理吗? 拿几个科技界名人的独裁领导风格,去作为以后科技公司的管理指标,说得过去吗?

在传记作者 Ashlee Vance 的笔下,马斯克很喜欢独占功劳,枉顾他人的付出和成果。人们确实常常忽略了支持马斯克成功的背后的因素:大量的政府资金,以及他身边的不辞劳苦的众工程师。每一个发明和创造,都是由很多人组成的团队去完成的。

独裁者的领导,是有“寿命”的。如 Vivek Wahdwa 所言:独裁的领导方式,一旦崩溃,就是彻底崩溃,整个公司都可能因此而崩溃。 独裁的 CEO 经常也会成为决策过程中的瓶颈,成为员工们承担与创新的阻力。

公司的管理,犹如人性和社会的管理,讲求平衡:需要有强势的领导力,也需要有个体的自治权利。有时候,独裁的领导者如果知道自己的独裁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就要学会退让。

去年,Cisco 的 CEO John Chambers 就主动地辞职。他意识到自己是个强势的领导者:“我喜欢这样:当我说向右转的时候,全公司六万七千个员工都向右转。” 这显然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有些危险。

真正好的管理,是去指引、去说明、去激励、去鼓动、去成全。管理是科学,是员工技能和性格之前的化学设计,是从效益和合理性出发的机构设计,是为了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小社会”营造。如果只强调独裁,或者过分放大了硅谷独裁领袖的“独裁特质”,是不公平、也是危险的。

那么,创业公司和创业者呢?

《创业维艰》一书中说到创业公司是否应该禁止讲粗话的行为。在那个章节里,作者 Ben Horowitz 提到了公司众管理层血气方刚、 随意爆粗口的行为。后来,考虑到公司整体的多样性,说脏话的行为被禁止了。

我们今天经常听到创业公司所言的扁平化管理,看到视频里所有员工其乐融融、毫无等级地在开放的办公空间工作。 可以想象到《创业维艰》里这般”火爆“、甚至”血腥“的场景吗?

而创业公司,尤其是那些规模尚小的初创公司,需要独裁者吗?

在被采访者中,刚刚从去年冬天的 Y Combinator 毕业、有过多年大企业和创业公司经验的联合创始人 Ryan 认为,越是初创公司,越是需要“独裁者”,即使公司只有两个人。

“初创公司的时间非常宝贵,效率非常重要,每一天都带着投资人的期待和公司增长的巨大压力,必须有一个‘独裁者’去决定,其他的人只需要完全信服地执行。”

另一位在一个博客平台公司工作的 Kenzan 认为,很多人对独裁存在一种误解,认为独裁指的就是管理者不和下层人沟通,自作主张。

“其实独裁者一般依然会听取公司员工的反馈、建议和意见,只是,最后做主的会是这个独裁者,而且他不会根据员工的喜好或者偏重去做主。”

关于所谓的扁平化,硅谷工作者 Steph 表示,和大企业相比,创业公司并不是没有等级和结构,而是这些等级要少了很多层次。设置的时候也是按需设置,而不是硬性指标,

“这个结构的可塑性和柔韧性更高。但是有时候,为了平衡创业带来的风险和混乱,往往这个结构还要更严谨点。越严谨,反而‘推翻’和适应得越容易。灵活和混乱,是根本不同的。”

而在创业公司中,“独裁管理”和“授权管理”是否矛盾? 其实并不矛盾。 授权可以来自一位独裁的管理者,而在美国,一个独裁的管理者的授权,一般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种授权意味着真正的责任的分担和结果的承担,其遭遇的“独裁”甚至会更严重 — 当一个人全权负责一个项目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却全交由一位独裁者来决定,这种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

有的时候,独裁者要的可能不是对每个细节的干涉,而是对产出的强硬要求。 这个时候的“授权”,可能只是变相的“独裁” — 不合理的要求,被寄托在了合理的授权里。

在硅谷的创业公司,人们有可能不仅不排斥独裁精神,反而可能崇拜和相信这种个人的绝对领导,因为,本来硅谷的创业精神就是相信少数人成立的公司可以推翻多数人形成的传统行业,就是相信个人的奇迹。

然而,讽刺的是,创业公司一边说着要打破权威和传统,一边却已经在硅谷树立起了新的权威和传统。 看看每个公司的职位要求,虽然偶尔说着创业公司的俏皮话 (比如要成为公司的“文化使者”或者“快乐守门人”一类),实质上早已经是独裁式管理的招聘:明确而细致的职位要求,标示着所需经验年数,学历背景,技术知识,人格和性格,等等。创业公司越来越有等级,有秩序,有企业的感觉,很多时候是为了服务一个独裁式的管理模式。

科技,正在挑战独裁式的管理

“独裁式管理?也即是靠恐惧去统治呗(rule by fears)。我曾经在多家创业公司工作过,大部分文化都很差。在我上一份工作中,我的直属经理真是个人渣,自以为是而又欺人太甚。”

夜晚在旧金山的市区,Uber 司机被问到“独裁式管理”时,认为它其实在创业公司中随处可见 。但他也认为:大部分的这些独裁式管理,不过是幼稚而自大的创业者们盲目跟随马斯克一类榜样的行为。

今天,科技的弥漫和渗透,将会改变独裁者的生态。社交媒体,电子邮件,言论分享平台,等等,都可以让独裁管理受到挑战。 职场评论网站 Glassdoor 上,可以看得到很多员工对公司的评论:比如,管理混乱、性骚扰、语言粗鲁、拍马屁、圆滑得体、不负责任等等,都以匿名的评论展示。

每个公司的简介,职位的薪资,文化和管理,一切都在越来越透明化。 这无疑会对“独裁式”管理造成威胁。 当年乔布斯在苹果精心打造的保密文化,如此也被 Glassdoor 等打破。 在 Glassdoor 上,关于苹果的评论,有7800条,对于 CEO 库克的评价,高达4.0。

试想想,如果乔布斯还活着,他得到的评分会是多少? 他的员工们会对他、对公司的文化和管理留下怎样的评论?这些公开的言论,有没有可能让一些被他“诱骗”的人幡然醒悟,让乔布斯那诡异的说服力和表现力顿时消失?

而在中国,与其说科技正在挑战独裁式的管理,不如说:科技界依然在讨论和思考独裁式的管理。独裁式的管理,在中国科技创业的语境中,意味着什么? 它等于亲力亲为、巨细无遗? 它等于完美主义、锱铢必较? 它等于张狂骄傲、不胜不归?它等于严以律己、严以律他?  它和硅谷的独裁式管理,会有什么区别?

在美国,独裁式管理依然建立在鲜明的独立思考、结构、制度和授权之上。而在中国,独裁式管理经常被解释为包揽一切、决定一切的“自上而下”。在美国,依然有董事会的机制,可以将乔布斯逐出苹果。可是在中国,这些制度依然不明确,现在企业的管理规则,依然处于塑造阶段。

人们总是争论不休,有的观点认为:民主或温和的管理适合于创造安逸而普通的企业,而要创造一个伟大的企业,独裁式的管理则必不可少。

可是,“独裁者”或者独裁式的管理,其实不可复制。独裁者的人格和性格之中的极端之处,往往和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看看乔布斯和马斯克,都和父母有着非正常的关系,都自小被孤独和聪明所折磨,都毫无羞赧地自私和霸道着,都无法自制地完美主义而暴怒着。

有几个管理者,可以复制这些经历以及性格? 独裁式的管理,并不是靠学习就可以获得。 它是一种“天赋”与诅咒,一种偶然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