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高铁何以“跑输”马斯克?

2016-05-17 10:08发布

(原标题:中国超级高铁何以“跑输”马斯克)

中国人的超级高铁技术之所以没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而埃隆·马斯克的则吸引了各种风险投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种市场的玩法,中国人还没有适应。

日前,特斯拉的老板、回收火箭项目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参与设计的超级高铁(Hyperloop)在美国内华达州的一片无人沙漠里获得了它的首次公测成功。

马斯克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这项大胆的计划,他设想以太阳能为燃料,乘客坐在类似胶囊的“车厢”里,沿着空气轨道在一个封闭的管道中发射出去,速度是飞机的两倍,大约达到每小时1200公里,一小时可以让你从北京到上海。

在传来试验成功的消息之后,人们在兴奋之后发现,中国也有类似的项目。早在2013年3月,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超导与新能源研发中心主任赵勇就带领团队,研制出了最初的高温超导磁悬浮(HTS)测试环线,后来再加入真空管道,成为世界上首个真空管道运输(ETT)系统,不过这鲜为人知。

不得不承认,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在逐渐改变。以前的商业模式是研发投入、销售、赚钱、再次投入研发、技术升级。以CPU为例,1978年,Intel推出了16位的8086芯片,从那时候开始,市场按照摩尔定律在不断升级。CPU字长从16位到32位到64位,越来越大;晶体管数量从4万个到125万再到1.88亿、14亿,越来越多;制作工艺从3000纳米到90纳米再到22纳米,越来越小;运算速度从4.77MHz到1000MHz再到4GHZ,越来越快。

那么,CPU的产业技术升级,从1978年到2016年,经历了长达接近40年的时间,INTEL公司为什么不直接推出“黑科技”,即使无法一蹴而就达到现在的水平,起码也可以缩短技术升级的时间,比如直接从4MHz、1000MHz、4GHz三级跳,每一级都是震撼人心的,而这正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的模式。

我们经历过缓慢的技术升级模式,一方面是资本为了最大化研发的利润,另一方面,研发的投入也需要利润的支持。所以,技术升级是缓慢的。而现在的玩法则大不一样。不管后续能否成功,先通过风险投资,迅速把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变为现实,然后,吸引流量与客户,随后在通过几轮融资扩大规模,最后上市。实际上,这种模式是把之后的利润,通过资本市场转移到早期。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一些科技项目,可以做到“黑科技”、“未来科技”。比如,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不用盈利,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而运作下去。

超级高铁的项目和一般互联网项目有什么不同呢?它是一个资本非常密集、技术也非常密集的项目,牵涉大量的硬件。对于这个项目来说,让投资人投资,必须有看得到的东西,仅仅有APP,或者软件显然是不行的。这场公测只是整个复杂系统中的一部分,离最终成功还有一段距离。对于这个项目而言,相当于其他纯粹的软件项目,内华达沙漠中的成功,不过是一张漂亮的PPT而已。

甚至这张PPT在内行人看来也不怎么样。超级高铁取得速度并不算很快,即使以640公里/小时来计算,Hyperloop one并不是特别高的速度,并未明显超出目前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的上海磁悬浮的速度已达400公里/小时,而日本东海铁道公司的超导磁悬浮列车载人试验最高速度已超过600公里/小时。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日本人的技术都没引起那么大的反响,而埃隆·马斯克的则吸引了各种风险投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种市场的玩法,毕竟是才出现不久,在那些比较重要的产业,比如高铁的技术升级中,中国人还没有适应。不足为奇,而美国人则可以把这种模式玩得很好。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在未来,类似马斯克这样将高科技与资本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恐怕也会越来越多。但毫无疑问,国内的科研人员,也要习惯于这种与资本融合的模式。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