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下跪不该是文化人的姿态(辣评))
上周,电影《百鸟朝凤》出品方之一、劳雷影业总裁方励向院线下跪求排片的事儿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方励不是明星,却因这一跪,一时间盖过了明星们的风头,原因正在于其对商业电影压挤文艺片生存空间的控诉,着实扰乱了“不明真相的”人们的思考逻辑。
《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黄土地上两代唢呐艺人间的故事。在电影被视作快速文化消费品的时代,这样一部影片,无论从内容题材、电影语言、演员选择还是影片的整体营销来看,被称为小众不足为怪。尤其是在美国大片《美国队长3》和几部国产商业片同时上映的情况下,该片在市场上的处境就更加尴尬。
且不说《百鸟朝凤》的艺术水平究竟有多高,仅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操作模式而言,二者的市场逻辑先天就是不一样的。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商业片都是商业电影院线的绝对主角。商业电影创作和拍摄的诉求就是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依照商业操作的模式,尽可能满足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并力求获得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与之相比,艺术片则更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思考和个性化表达,其资金来源也更多依赖于各种文化、电影基金,对商业利益的诉求相对更弱。
当然,影片风格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电影市场发展的追求。在国内,艺术院线缺位、艺术片市场规模太小,也一直是被文化精英们诟病的问题。于是,方励这一跪恰好再次提醒了一些人,艺术片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艺术院线又因何缺席?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艺术院线是电影市场充分发展的结果。电影市场的充分发展,一方面在于市场规模足够大,另一方面则在于观众的分众需求足够清晰。在电影市场最发达的美国,艺术电影的生存方式也不是在商业院线中与商业片竞争,而是在艺术院线或个别影院中长期放映。而在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规模虽然已仅次于北美位居世界第二,但绝大多数观众的基本观影需求仍然没有得到释放,尤其是在人口教育、城市发展水平仍然有限的前提下,主流观众的观影需求自然主要集中在商业片,市场的分级也依旧不明晰。这些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现实基础,都在客观上决定了当前中国艺术电影生存空间的狭窄和艺术院线存在的困难。
艺术电影的发展,电影市场多样化的终极追求,从根本上都不仅仅是电影产业和市场依靠自身的新陈代谢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一次打情感牌的下跪。而下跪本身却是丢了文化人尊严的事,连带了中国电影本身就应当具备的骄傲都扔到了一边,实在不是高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