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昭君何以“被牧羊”)
今日社评
就“昭君牧羊”雕塑本身而言,并不算多么严重的事态。但这个并不严重的事件,却可能也应该成为一个标本,提示其他城市的决策者们,在城市建设这样的公共事务中,文化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也不能寄希望于哪个“有文化”的领导的英明决策。
近日,重庆街头的一组“昭君牧羊”雕塑,引起重庆某大学生的疑问——历来只知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昭君牧羊”则不知典出何处。而重庆相关部门给出的回答,证明当初的创作并没有扎实的依据,不过“想当然耳”——“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
昭君的出身本来并不高贵,如果不是献身般地自荐出塞和亲,恐怕难逃终老深宫的命运。按照这样的身份揣测昭君在塞外的生活,想象其有过牧羊的经历,似乎也不算太过离谱。但昭君得以留名青史,全因“出塞”,及围绕出塞而附会出的各种故事。而出塞之后的昭君,始终以“阏氏”(王后)的身份生活在匈奴王庭,虽然未必幸福,更未必如后世文人想象的那样自觉肩负着民族和解的大义,但牧羊这样的事情,却恐怕轮不到她做。
至于因为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就“应该有牧羊经历”这样的逻辑,大概相当于“因为那个干部生活在重庆,所以应该有当‘棒棒儿’的经历”一样荒诞。
其实错了就是错了,没文化固然不够光彩,但试图用一个更荒唐的口实予以掩饰,其结果只能是越描越黑,直至无法收场。反之,如果如实承认错误,并认真检讨出现错误的原因,不仅更容易获得公众和舆论的谅解,还可能给后来者留下一份警示,以免更多的城市重蹈其不光彩的覆辙。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也呈爆炸般的态势。中国城市近20年来建起的建筑,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多;而作为文化符号或建筑配套而建起的雕塑,恐怕比同期全世界所有地方加起来都多。
只是与庞大的规模和超高的速度相比,雕塑的人才储备和文化储备都严重不足,如雨后蘑菇般冒出来的无数雕塑,其水准比同期的建筑更加良莠参差。虽然“昭君牧羊”这样的硬伤并不多见,但恰恰因为没有硬伤,大量水平低劣的作品才得以长期屹立城市街头而未被识破,成为城市肌体上的丑陋赘瘤,并构成对市民的视觉污染和文化戕害。
至于众多品质低劣的雕塑,究竟如何通过看似严格的层层审批而得以建成,则是一个更难以追究的灰色过程。究竟是因为行政官员的独断?还是相关的论证过程不够严谨?抑或某些艺术、文化之外的因素,干扰了对艺术、文化的判断?
就“昭君牧羊”雕塑本身而言,并不算多么严重的事态。首先,当初哪怕组织一个稍具水准的论证过程,也不会留下如此明显的破绽而贻笑大方。其次,这件作品的体量并不算大,影响自然有限,而且其形式为几只不锈钢绵羊,加上一块如展板一样立在旁边的浮雕,而昭君的形象和“昭君牧羊”的文字,都镌刻在这块展板之上。只要把这块展板上的形象改为持节而立的苏武,并把文字改为“苏武牧羊”,那几只绵羊也就换了主人,文化笑话也可能变成知错就改的佳话。
但这个并不严重的事件,却可能也应该成为一个标本,提示其他城市的决策者们,在城市建设这样的公共事务中,文化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也不能寄希望于哪个“有文化”的领导的英明决策,而是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决策机制,在充分、严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文化传统和艺术规律的决策,才能向城市和市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文化答卷,留给未来一份合格乃至珍贵的文化遗产。(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