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民创新创业的主阵地,眼下各地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但研究机构调查发现,部分以资金转化政策红利为目的的众创空间也混迹其中。
24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蓝皮书”课题组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介绍,部分众创空间的设立并非以创新、创业为出发点,以充分激发创客的创造性、积极推进创新与产业对接为目标,而是着眼于资金转化政策红利,具有明显的“政策投机”倾向。
2015年,“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又相继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标志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热潮在政府的推动下已成为一种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众创”作为新兴创造力的代名词逐渐映入中国大众的视线。
蓝皮书介绍,2015年3月和5月,北京市分两批次在全国率先认定市级“众创空间”,共25家;5月,“众创空间联盟”在北京成立,入盟企业54家,共同致力于为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降低创业成本;11月,科技部公布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北京以27家占全国总数的19.85%,为全国最多,彰显出北京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适宜的创业环境。
“通观这些众创空间,与互联网、信息、传媒等文化科技类相关的占据多数,体现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文化科技行业已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领域,成为全民创新创业的主阵地。”蓝皮书说。
课题组介绍,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众创空间起步较晚,但是我国政府对北京众创空间及众创运动的支持和保障,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力量。
蓝皮书介绍,政策的助推作用使北京众创空间呈现有阶段、有保障的发展特征。
从规模上看,根据2015年3月全球众创空间维基站点的统计,国内众创空间共有21家注册网站,其中北京就占据6家。“2015中国众创空间盘点”(TOP 50 榜单)中,北京地区的众创空间有17个,占总体的34%,并且国际国内活跃度都有相对的提高,这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作用密不可分。
从地域上看,政府的政策助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众创空间的地域均衡分布,目前北京众创空间已经达到65家,分布在海淀区、朝阳区等9个区县。北京在均衡自身众创空间地域分布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从石家庄云创空间与北京创客总部展开的深度合作到天津滨海新区从北京引进的10个众创空间,这都得益于政府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促进众创空间发展,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的各种费用给予适当财政补贴,提供免费高带宽互联网接入服务。
课题组介绍,自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一系列文件,要求从投融资机制和财政资金等8个方面对“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进行支持以来,北京市也为企业、创投机构、高校、行业组织等各大社会机构带来了发展众创空间的系列利好政策,主要体现为场地租金补偿、财政资金补贴、企业税收减免、相关创投资金配套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升等诸多显性红利。
但课题组调查发现,一部分低成本众创空间和企业也随之建立,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部分众创空间的设立并非以创新、创业为出发点,而是着眼于资金转化政策红利。
此前有报道称,一些房地产企业试图介入众创空间,通过“政策滋养”寻找生存空间。而一些“背过气”的产业园也通过包装成为众创基地,坐享政策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