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KTV唱歌自带饮料 拒付开瓶费遭围殴

2016-05-26 09:57发布

(原标题:男子KTV唱歌自带饮料 拒付开瓶费遭围殴(图))

0

黄先生讲述在KTV唱歌后因自带饮料发生纠纷的经过。

  黄先生讲述在KTV唱歌后因自带饮料发生纠纷的经过。

5月25日,在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病房内,重庆人黄睿倚着枕头,头顶的数条刀痕令人触目惊心,这是半个月前的那次冲突留下的。

5月7日晚,黄睿和朋友来到成都五块石一家KTV唱歌,期间自费购买了饮料,服务员发现后,双方从包间言语冲突上升到楼下肢体冲突。冲突之中,黄睿头部被砍七刀,左耳听力下降,至今仍在住院治疗。

KTV方面称,黄睿先动手打了服务员,又拒不道歉,服务员气不过,双方才发生冲突,KTV方面愿意做出合理赔偿。目前,辖区警方已挡获多名涉案人员,案件已涉及到刑事,警方正在做进一步调查处理。

顾客自述

超市买酸奶 KTV服务员要收开瓶费

25日下午,正在医院住院治疗的黄睿,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事发过程。

5月7日晚11时许,黄睿和另外四五个朋友,通过购买网站预约了包间,并来到成都五块石一家名为“纯歌派对”的KTV唱歌。“唱了一个小时歌,我两个朋友有点口渴,就到楼下去买了五六瓶红枣酸奶。”黄睿说,服务员进来时,看到了这几瓶酸奶。

“当时服务员说,KTV谢绝自带酒水,如果自带饮料,要收开瓶费,每瓶15元。”他说,听到这里,几位朋友都不太愿意,“酸奶才几块钱一瓶,每瓶居然要收15元开瓶费?!”

黄睿说,在包间内,他拒绝支付开瓶费,双方言语上起了争执,“双方都有骂人,但没有肢体上的冲突。”

散场后打车 却遭KTV工作人员围殴

黄睿说,大约8日凌晨1点,朋友唱完歌散了场,他和表弟便在KTV楼下准备打车回家。

“一前一后围上来两拨人,十多个,其中部分穿着KTV的工作制服。”他说,有人拿着刀、棍子,开始追砍他和表弟两人,“这么多人打我,我肯定跑嘛,期间还夺走了一把刀,为了自卫。”

他说,殴打持续了十多分钟,表弟头部被打了一棍后成功脱身,自己却被打趴在马路边,昏迷了过去。直到凌晨2点,他才苏醒过来,向路人求助,报了警,拨打了120求救。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5月16日出具的病情证明书显示,黄睿左耳外伤性、感应神经性耳聋(重度);前额及头部多处头皮挫裂伤;失血性休克;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

黄睿表示,希望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殴打他的人员,同时要求KTV承担他的医药费,并且做出相应赔偿。

KTV说法顾客先打服务员耳光 后带刀威胁

25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纯歌派对KTV内,找到了KTV股东之一的聂先生。

“黄先生自带了饮料,被服务员发现,服务员便说明KTV不能自带酒水。没想到,黄先生竟然动手打了服务员一个耳光。”聂先生说,服务员被打后,找到了经理,经理便要求黄先生道歉,“可是,和黄先生同行的一名戴眼镜小伙,竟然从楼下拿来一把砍刀,藏在衣服里威胁服务员。”

对于后来发生的冲突,聂先生称,“可能是被打的服务员想不通,很气愤,便找了人,和顾客在楼下发生了冲突。”

另一名KTV工作人员称,5月8日凌晨事发时他就在现场。“被打的服务员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刚到KTV上班七八天,在包间被打后找到了经理,经理便去找顾客,要求顾客道个歉。”这名工作人员称,和黄先生同行的戴眼镜小伙,确实从楼下带了一把刀上来,威胁他们。

聂先生称,冲突中服务员也受了伤,冲突后,便没有再来上班,目前已经联系不到。

就赚个酒水钱 从未收过开瓶费

为何拒绝顾客自带酒水?聂先生说,量贩式KTV收费低,就是赚个酒水钱,如果顾客带了,服务员会上前说明,希望顾客把酒水保存在吧台,离开时再带走。对于要求收开瓶费的说法,聂先生和另外一位股东都表示,KTV从来没有收过顾客开瓶费,“有时顾客带了酒水,在KTV里喝了,也没说什么。”

对于后续处理,聂先生表示,他已经三次前往医院看望黄睿,带去了水果,希望能协商处理此事,“虽然是服务员的个人行为,和KTV关系不大,但我们愿意承担顾客的医药费,并进行合理的赔偿。”

目前,辖区警方已挡获多名涉案人员,案件已涉及到刑事,警方正在做进一步调查处理。争议谢绝自带酒水是否合法?

要看KTV是否提前告知

关于KTV谢绝自带酒水和收取开瓶费,引发纠纷的案例,全国各地已出现多起。

25日,记者也走访了成都多家KTV,发现“谢绝自带酒水”的规定普遍存在。

一位KTV负责人表示,现在KTV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无论中高端还是量贩式KTV,“谢绝自带酒水、食品”都是通行的做法,“量贩式三四十块钱就能唱五六个小时,靠这个价格,连成本都赚不到。”

记者也从工商系统人士了解到,KTV行业“谢绝自带酒水”这个话题,目前还有争议。

他分析,不同于餐饮业的包间费和开瓶费,KTV属于娱乐行业,情况比较复杂,“谢绝自带酒水”这个规定是否合理合法,还要看KTV商家是否提前告知,消费者是否享有“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要因事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本组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李智摄影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