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道歉都是套路 车企为何频频油耗造假

2016-05-26 10:27发布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5月25日报道 正当日产、三菱因为油耗造假之事诸见报端的时候,铃木也栽了。一向以燃油经济性为最大卖点的日系车企,却在短时间内频被爆油耗造假,品牌形象陷入史上最低点,甚至有媒体戏称,日本车企集体中邪了。然后,高管立刻出面开新闻发布会,鞠躬致歉,危机公关做的诚意十足,其实都是套路。对公众撒谎理当道歉,但频繁出现“油耗”事件的汽车圈,道歉俨然成为套路,与其事后悔意十足,顶着企业股价大跌,甚至破产的风险,车企为何还要频繁在油耗这件事上造假呢?

各国油耗是怎么测试的?

关于油耗,各国的测试方式不同标准也不同。美国规定,燃效标定由汽车厂商提供,但由美国环保署负责监督管理。此前现代-起亚在美国销售的新车燃效低于厂商的标定而遭到美国消费者的投诉,之后现代-起亚承认其燃效标定值高出实际数额,现代与起亚分别有8款与5款车型受到此次影响。

高管道歉都是套路 车企为何频频油耗造假

日本的油耗测试方式,是在国土交通省主管的交通安全环境研究所,将汽车在滚轮台上行驶进行试验。为了接近实际路面状态,向滚轮台的控制装置输入考虑空气阻力和轮胎摩擦的“行驶阻力值”,增加汽车的负荷。阻力值越大,燃效越低,阻力值越小,燃效越高。阻力值由企业自主申报。此次被曝光油耗造假的俩家日本车企,三菱和铃木就是在自主申报时造假,被发现。

而在中国,车辆的燃料消耗量数据是由按照国家制定的试验方法,按照国家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市郊、城区、综合三种工况的燃料消耗量试验,并需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定期公告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指标。按照检测数据结果,粘贴《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燃料消耗量的标注。有趣的是,中国用车环境更为复杂,真实路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试验与实际的用车环境永远都不会一致的,车主们总会觉得车企标注的燃油消耗量与实际相差太大

造假方式多为篡改数据

作为车企,为了应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不仅需要时刻在技术上提高节能燃油性,这对车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经济投入,在保证低燃油的同时还要兼顾高性价比,这让车企铤而走险,开启了篡改燃油数据之路。

2014年现代-起亚由于伊兰特、胜达等多款新车因实际燃效低于厂商的标定值而遭到美国消费者的投诉,美国环保署(EPA)于2012年11月就此事对现代-起亚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两家公司的燃效标定值与环保署测试的结果有出入,进而现代-起亚集团遭到美国俄亥俄州南区法院提起诉讼。随后现代-起亚承认其生产的近百万辆新车燃效标定值高出实际1-6个mpg(英里/加仑),两家公司向美国消费者道歉并下调了相应车型1-2mpg的燃效。

高管道歉都是套路 车企为何频频油耗造假

而三菱汽车此次被发现其在微型车燃效测试上篡改数据,相关造假始于2013年,涉及4款微型轿车,涉及60多万辆车,三菱汽车涉嫌在油耗测试设定轮胎负荷值时作弊,以提高燃油效率、获得相关燃效认证。如将存在违规操作的汽车接受正规测试,预计油耗将较目前水平增加5%-10%。

而铃木汽车则是使用各种室内装置违规获得数据,铃木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诚,不当测试方法自2010年开始使用,共涉及16款车型的210万辆车,涉及对象包括奥拓等微型车及小型车,并且受影响车型仅在日本出售。不过官方同时宣称,铃木并不存在油耗做假行为,而是由于相关测量标准不统一导致。

在中国也曾经被爆出车企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勾结,炮制虚假油耗数据。据称,检测机构只对车企送检的样车负责,并为车企如何降低样车的油耗出谋划策,与此同时,车企通过修改发动机参数等不正当方法以达到最终降低车辆油耗的目的,由此得出该车虚假的工信部油耗数据,给消费者以误导。最终达到刺激销售目的。

标准严苛及利润刺激导致油耗造假不断

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各国对燃油性能出众的车企有不同的补贴措施以资鼓励,利润成为车企燃油造假的目的之一。而在数据上做手脚的成本远远低于研发更节能发动机的成本。

美国汽车制造商可从销售燃油效率高于标准的车辆上赚取排放积分,用于补偿燃油效率不高车型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可出售给其他汽车制造商使用。2014年现代-起亚因在北美市场,虚标油耗以及对节油性能进行虚假宣传,不仅被美国判罚赔付共3亿9千500万美元的罚款,还被没收总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温室气体排放积分”。

日本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要求汽车厂商到2020年度将汽车的油耗平均降低24.1%。同时还对环保车进行减税政策刺激汽车销售,这也导致三菱汽车在微型车燃效测试上篡改数据。因此,有媒体指出,三菱造假除了避税的考虑,还有研发费用不足,却要应对激烈油耗标准竞争的原因。随着铃木汽车也在燃油数据上出现作假行为,由此暴露日本官方在检测油耗流程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同时,一直以燃油经济性出色著称的日本汽车品牌,也面临着极大的诚信危机。

高管道歉都是套路 车企为何频频油耗造假

到2020年,中国规定乘用车行业燃油限值要从2015年的6.9L/百公里降至5.0L/百公里,年均降幅达6.2%左右。这对许多车企来说都是相当严格的标准。针对平均油耗不能达标的车企将被公开通报、暂停新产品申报、暂停新建企业和扩大产能项目的审批。虽然政策上规定严格,但是实际,国内的车主在用车时候经常发现,实际油耗与工信部油耗不符。因此,在看到其他国家中发生的油耗造假事件之后,希望国内的油耗检测标准引入更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监管机制,避免国内也出现类似车企油耗造假的现象。

“油耗造假”成为行业性问题,这不得不让人深思,目前车企通过诸如自动启停技术,改进发动机能效等方式降低油耗,然而面对各国的越来越低的油耗政策标准,这些措施依然显得杯水车薪,似乎除了研发新能源汽车,就仅剩下数据造假一个方式才能达到标准。造假达到标准,规避罚款及研发经费获取利润,实际油耗毫无更改,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不仅伤害消费者的感情,品牌诚信遭遇危机,对技术革新进步也是极大的危害。

赞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