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2 08:06发布
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传说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多种说法,不过流传至今主要有七种传说。 古代“龙子节”说 是古代龙图腾团族的祭龙盛典。龙是虚拟的动物,在中国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龙的后代之称,每年祭祀,以龙图像纹身。 尧舜禹三代的兰浴避疫之俗说 《大载礼记·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如今端午仍有洗兰浴以避疫之俗,如扬州以百草水洗澡。 勾践水上操练水兵说 春秋越国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兵,宋高承《事物纪源》称:“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著名大臣,辅助晋文公重耳复国。介子推曾割自己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将饿死的重耳,重耳掌权后,给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独没有介子推。后来重耳去请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却不肯出来,重耳想用火烧山的办法把他逼出来,谁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很伤心,下令五月五日禁火。禁火也是五月五日的节俗,以前端午被称为寒食日。 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楚国伍奢因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五年后发兵伐楚为父报仇。在吴与楚的战争中,因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成城砖,在困境中救了众人,最后取得胜利。苏州至今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美谈。后来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吴王杀害,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父亲是浙江会嵇上虞人,巫歌手,汉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在江边号哭,尽夜不绝声,七天七夜,其父尸体浮出。也有说曹娥不得父投江而尽。 纪念屈原说 屈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职,最后眼看国家无望,悲愤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为五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的传统节日,后来就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并将他视为水神,立祠祭祀。这时,开始与竞渡风俗结合,形成新的传说,大约六朝以后与端午节相连,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荆楚纪事》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有好几个说法,如纪念屈原,伍子胥,芥子推等
最多设置5个标签!
付费偷看金额在0.1-10元之间
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传说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多种说法,不过流传至今主要有七种传说。
古代“龙子节”说
是古代龙图腾团族的祭龙盛典。龙是虚拟的动物,在中国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龙的后代之称,每年祭祀,以龙图像纹身。
尧舜禹三代的兰浴避疫之俗说
《大载礼记·夏小正》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如今端午仍有洗兰浴以避疫之俗,如扬州以百草水洗澡。
勾践水上操练水兵说
春秋越国勾践于五月五日操练水兵,宋高承《事物纪源》称:“竞渡起于越王勾践”。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著名大臣,辅助晋文公重耳复国。介子推曾割自己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将饿死的重耳,重耳掌权后,给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独没有介子推。后来重耳去请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却不肯出来,重耳想用火烧山的办法把他逼出来,谁知不肯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重耳很伤心,下令五月五日禁火。禁火也是五月五日的节俗,以前端午被称为寒食日。
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楚国伍奢因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逃亡吴国,五年后发兵伐楚为父报仇。在吴与楚的战争中,因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成城砖,在困境中救了众人,最后取得胜利。苏州至今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美谈。后来伍子胥在五月五日被吴王杀害,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父亲是浙江会嵇上虞人,巫歌手,汉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波神,不幸溺死,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在江边号哭,尽夜不绝声,七天七夜,其父尸体浮出。也有说曹娥不得父投江而尽。
纪念屈原说
屈原,楚国大夫,爱国诗人,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因被陷害多次免职,最后眼看国家无望,悲愤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为五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的传统节日,后来就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并将他视为水神,立祠祭祀。这时,开始与竞渡风俗结合,形成新的传说,大约六朝以后与端午节相连,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荆楚纪事》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
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
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有好几个说法,如纪念屈原,伍子胥,芥子推等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