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5 12:11发布
电影版的知乎,豆瓣问答的野心在于,并不满足电影讨论评论。这个功能用好了,会给用户带来电影观赏的深度体验。比如一些在豆瓣电影上不能体现的消息,除导演编剧主演和类型之外的资讯提供,比如剪接、场务等幕后幕前一手或细节信息,增加豆瓣电影用户粘性,增加豆瓣电影页面游览时间,吸引高质量的影评人进驻。 对3类人有利: 1.电影制作发行方在试映期间,能看到电影导演的意图是否容易被观众理解,从而进行精准整合推广营销,诸如制造话题之类。 2.影评人,以后等问题逐渐详细,精确或多方面解读电影,有利文字编辑撰写。 3.电影爱好者,加深影片认知,提供更多观影体验。
豆瓣电影影评的精华是块状模式,几乎每篇影评都代表不同的思维发散,细节与心得都埋藏在长文里。电影问答则实现了线条模式,简洁直白,有利解读。
2013年12月13日豆瓣电影“问答”内测用户初体验
最多设置5个标签!
付费偷看金额在0.1-10元之间
体验而言,比知乎简洁多了,其他的差不多吧。
小小吐槽下,内侧邮件附的问题链接都是我没看过的电影,体验起来完全没有快感啊。
个人感觉问答将进一步淡化讨论区的存在感,本质上两者差不多。
如果问答走就是论坛的线路,只不过把讨论聚合到一个入口,就真的跪了。毕竟作为一个普通用户,当我不是为了讨论而去讨论的时候,入口在电影页面时体验上流畅好多。
不过豆瓣的野心应该不止于此,可是除了书籍版知乎音乐版知乎之外,总感觉还需要有个点儿
产品本身是吸引人并可大有作为的,只是还需要不断完善。
我认为这个产品要达到预期,最重要的是保证品质,即保证有品质的提问和有品质的回答被看到,以及糟糕的提问和回答被过滤。
去感受了下,回答中无意义的答案很多,如“没看过”“忘了”“管他娘的呢”...针对一个问题的答案一路看下去,众人奇思妙想,思路发散,这是很爽的用户体验(对,我说得是知乎啦,伺机拍马ing),而如果其间掺杂着诸如以上无意义甚至恶意的评论时,用户体验会非常差。
一点儿小小建议。以上。
电影版的知乎,豆瓣问答的野心在于,并不满足电影讨论评论。这个功能用好了,会给用户带来电影观赏的深度体验。比如一些在豆瓣电影上不能体现的消息,除导演编剧主演和类型之外的资讯提供,比如剪接、场务等幕后幕前一手或细节信息,增加豆瓣电影用户粘性,增加豆瓣电影页面游览时间,吸引高质量的影评人进驻。
对3类人有利:
1.电影制作发行方在试映期间,能看到电影导演的意图是否容易被观众理解,从而进行精准整合推广营销,诸如制造话题之类。
2.影评人,以后等问题逐渐详细,精确或多方面解读电影,有利文字编辑撰写。
3.电影爱好者,加深影片认知,提供更多观影体验。
豆瓣电影影评的精华是块状模式,几乎每篇影评都代表不同的思维发散,细节与心得都埋藏在长文里。电影问答则实现了线条模式,简洁直白,有利解读。
2013年12月13日豆瓣电影“问答”内测用户初体验
豆瓣电影问答是以电影为单位去做问答,再加上豆瓣用户的性质,因此往多维度视角深挖一部电影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而问答数据的积累,对于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如何利用好,做好数据整理和结构化是一个关键。
做数据规整的目的可以有两点,一点是针对用户的,让用户方便查阅;另一个针对平台自己的,更容易商业化,目前有很多影视公司都开始在拍片前、宣发前或上映后有意愿去做新媒体数据分析,这里是有很多的契合点。
再回来看给一部电影提问解答的过程有点像是在给一部电影做批注,量足够了就能形成关于这部电影的一本书,放大了去看,就是每部电影都对应了一本可查阅、可透视的工具书,对影迷还是普通大众来说都是一个喜闻乐见的结果。
在内测版里我还没看到有能让老旧的,偏门的,不是热点话题内的电影获得即时有效的回应,可能好些问题很容易一抛就石沉大海了,因此这里缺少一个推动的机制。还缺少另一个推动的机制,是让优质的用户及时有效的产生优质的内容,这才能将问答做得风生水起。这里有两个重点,一是优质用户,而是及时有效。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