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为什么能流行? 财富值49

2016-10-20 08:41发布

「蓝瘦,香菇」为什么能流行?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10条回答
闲得
三天不上网就跟不上时代,原本以为“蓝瘦,香菇”是什么好吃的。结果一搜TMD原来是个难受,想哭的网络词。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强行推广的,很多人看到蓝瘦香菇几个字还是一头雾水,现在的网络文化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强喂给你,哪怕是屎你都要吃。
任何信息的流畅传递必须有一个前提:用于传递信息的载体足够简单——即概念化。比如基督教的图腾:耶稣受难十字架,这就是一个极其简化的信息传递载体,通过这个简单的图腾其实传递了一系列的宗教故事和情怀,当教徒看到这个符号时,内心里所有的宗教记忆就能被唤醒,情感就能够瞬间被激发,从而对信息产生积极的回应。

蓝瘦香菇虽然没有基督教那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不过也就是个失恋的男孩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在述说自己“难受,想哭”。但一旦这个简单的信息遇到了互联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互联网是一台巨大的复印机,在复制传播信息的同时还会不断给这些信息加入一系列的新元素。比如最开始蓝瘦香菇就被网友制作成了一个带着囧脸的蓝色蘑菇,随着这张图片取代了本身的失恋故事,整个概念就开始被网友不断浓缩、丰富。比如一个苦逼上班族,在加班到凌晨后在朋友圈里发了这张蓝色香菇,再配上一段话:“ppt民工真是好苦逼呀,蓝瘦香菇!”这个时候的蓝瘦香菇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这个上班族同样被加班所苦的朋友们在看到这个朋友圈后,内心的苦逼感就会瞬间被激发,然后也会点赞转发。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苦逼,这种简单的传递媒介可以非常迅速地被受众按照自己的需求赋予新的含义,从而在自己的圈子里形成二次传播。比如那个上班族的妈妈看到了儿子的朋友圈,可能就也会发个朋友圈:“儿子这么大了,天天加班,没有女朋友,蓝瘦香菇!”这样在她的广场舞大妈圈子里又会形成下一轮的传播。

从理论上来讲,越是精炼的概念传播时间会越久。比如宗教和科学就是一个个浓缩概念(人类简史的作者就说科学其实也是一种叫做“综摄”的宗教信仰),它们具有无与伦比的传播生命力。而蓝瘦香菇因为本身过于简单,传播生命力就不会太大,但随着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不断被丰富内涵、浓缩,会演变成新的网络文化也说不定。就像喜大普奔这种网络成语,一开始被正统学者鄙视,谁会知道它能有如此强大的传播生命力呢?
因为现在的网民都很空虚很无聊啊
因为很多人觉得好玩,也有人觉得可怜,转发的人多就火了 
“蓝瘦香菇”走红原因

1、心理学视角解释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1)优越感

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中国人看朝鲜人往往低看一眼,名牌大学毕业生与专科院校毕业生并肩而立多少会有优越感,一群自认为普通话标准的人,遇见到一个说话带地方口音的小伙,优越感自然出现(并非绝对)。激烈竞争和背负生活压力的网民,在这位广西小伙身上找到了自信和压力发泄的窗口。我认为,这是“蓝瘦香菇”得以走红最根本的原因。

(2)群体心理极端化

群体行为会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极端,保守的更加保守,激进的更加激进,负面的更加负面,形成“偏激共振”。“蓝瘦香菇”本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凡有基本道德常识,应该知道,拿他人缺点开玩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是不道德的行为,但以此为乐的氛围一旦形成,几乎所有人就不再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猎奇心理

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蓝瘦香菇”,大多一头雾水,很难主观判断其表达意义,往往咨询他人或求助于搜索引擎,得知缘由后又参与到传播中。因此,众多网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被裹挟进这场网络传播。

(4)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当一个群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采取某种行为,其他人便会受到影响,采取类似行为。见朋友圈好友使用“蓝瘦香菇”,自己也跟风使用。


2、社会学视角解释

参与网络热点的传播,可以满足我们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需求。使用“蓝瘦香菇”造句,同时满足了两方面的心理需求:网络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蓝瘦香菇”作为一种网络热词,使用和传播“蓝瘦香菇”也是对自我时尚的一种彰显。(个人主义的彰显),又体现了和其他人的连接、共鸣,消除孤独(集体主义的诉求)。


3、经济学视角解释

对网络热点的模仿和再创造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眼球是最稀缺的资源。各企业自媒体、段子手,纷纷借势“蓝瘦香菇”,或内容二次生产,或简单造句,以获取市场关注,成本低,收益高。这往往是企业自媒体、段子手参与传播的主要动机。


4、传播学视角解释

(1)全媒体传播机制

跨平台多头传播,社会化媒体平台以网友”参与式“传播为主,资讯媒体平台以媒体“报道式”传播为主,不同渠道,不同圈层的信息相互流动、刺激和推升,形成传播的“裂变效应”,这是“蓝瘦香菇”迅速走红的关键。

(2)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无限制弥散

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以用户为点,集人际传播、群际传播、圈层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事件一旦在网络某个点或圈群爆发,就会加速度四处扩散,瞬间“喷涌”和“刷屏”,这是“蓝瘦香菇”能够在几天内迅速走红的传播媒介保障。

有一种无聊叫“蓝瘦香菇”



忽如一夜春风,哦,不,秋风来,蓝瘦香菇满屏开,真是让人看不懂了,这是什么鬼?如今的网络上,经常会有些莫名其妙的热词,然后莫名其妙地流传开来,被大家乐此不疲地各种引用、恶搞,像什么“Duang”啊、“十动然拒”啊、“厉害了我的哥”啥的……真的是让人“不明觉厉”啊!


我并不反对网络造词,而且有些网络词语也非常简洁、生动,甚至成了大家的常用语。我也相信,很多人用起来也就是觉得方便、有趣而已,但是让我惕警的是,大众对于网络热词不加甄别的盲从跟风,以及在对网络热词的追捧中,折射出来的我们在精神、语言上的双重匮乏,以及社会、文化上的粗鄙肤浅和浮躁。






高晓松就曾说,如今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粗鄙无文的社会”,“你只要夸一个人就是力挺,你只要说一个人就是炮轰,基本上没别的词,词汇之匮乏,语言之粗鄙无文,以及观念之没有,压根就没有世界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乐于读书,只喜欢看那些鸡汤鸡血式的文字,无论多大年龄,都喜欢在微信上卖萌,乐此不疲地用各种网络热词刷屏,而对于公共事物的关注,甚至就像传说中的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就像尼尔曼所描绘的,我们总是“分心于繁杂琐事”,“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以至于到最后,“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甚至,我们并不感到痛苦;甚至,我们还乐在其中。



在我看来,无论是“蓝瘦香菇”的视频,还有大家随之而来的追捧恶搞,其实都是挺无聊的。一个有口音南宁小哥发的失恋感受真的有那么好笑吗?他的“难受想哭”,因为口音的缘故,被我们演绎成了“蓝瘦香菇”。我们是在嘲笑他的口音,还是在嘲弄他的痛苦?如果嘲笑别人的口音,就能找到自己的快感和优越感,那么,如果我们生活在秦朝,说普通话的我们是不是也活该成为被嘲笑的对象?可能这位小哥表达痛苦的方式有些问题,但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真的就那么有趣吗?



当然,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爆红视频的背后,很可能是一场炒作,但问题是,为什么人家抛出来的一个饵,我们就要一窝蜂地一拥而上?明知道人家玩的是套路,我们为什么就要那么配合?



也许我们只是跟风凑热闹,不想被潮流落下,但是被一个个毫无意义的热点牵着鼻子走,最后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也许,我们只是想通过“蓝瘦香菇”卖萌撒娇,但是这除了能显出自己的不成熟和不成功,用一个网络词来说,其实也是“然并卵”的,成熟的人不会到处跟人说“蓝瘦香菇”,成功的人更没工夫“蓝瘦香菇”。




更大的可能是,我们在转发“蓝瘦香菇”时,并不是因为自己觉得有趣才转,而是觉得这个东西大家都在转,所以一定很有趣。呵呵,这就真的很有趣了。


虽然古人有云,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但我理解他们说的“无聊”,是诸如琴棋书画诗酒花这类的闲趣雅致,其中也蕴藉着古人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关注的,而不是像刷“蓝瘦香菇”这些毫无意义、毫无营养之举,把无聊当成有趣。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什么书、关注什么事,决定了我们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至少,如果我们能够多读点儿书,当失恋时可能会说出的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而不是翻来覆去地念叨什么“蓝瘦香菇!”而看到别人发那种“蓝瘦香菇”的视频,我们也可以这样劝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当然,你可以说得不这么“文”,但至少,也不会用像“蓝瘦香菇”这样乏味的言辞,来暴露自己内心的贫瘠和灵魂的无趣吧?





想起一个跟蘑菇有关的笑话:某男隐居深山,有一天他赤裸身体躺于草丛中休息,突然来了个采蘑菇的小姑娘:“一个蘑菇,两个蘑菇,3个、4个、5个、5个、5个……”最终放弃离开,此男甚爽。第二天依然裸睡于此,来了个采蘑菇的母熊:“1个、2个、3个、4个、5个、5个、5个……6个、7个、8个……”


在这里,我只是想做个小小的提醒,不要让我们的自嗨,到了最后,却成了自宫。面对着这些看似热闹喧嚣、实则贫瘠困乏的文化景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


搜索微信关注本人公众号:静扯淡

因为矫情无聊的人太多。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