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的流行体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现代社会心态? 财富值34

2016-10-20 08:47发布

“蓝瘦,香菇”的流行体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现代社会心态?
10条回答

这两天,朋友圈被“蓝瘦,香菇”刷屏了,烦不胜烦,以前,我会认为是自己修养不够,负能量缠身才看什么不爽,但昨天我想,会不会是刷屏的大众真的很无聊很无趣?


这种念头会让人产生自以为很聪明的优越感,不得不警惕。


于是,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个词语爆红的理由。


一个广西壮族少年失恋了,录了一段视频,不标准的普通话让他走红网络。



讲真,我是真的不懂这个视频趣味点在哪儿,嘲笑他普通话发音不全吗?这一点也不好笑。


更别说,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身上。


你或许可以说我这是小题大做上纲上线,然而,即便这是小事一桩,即便觉得好笑,那也只不过是一笑而过的笑点罢了,值得自媒体人跟风而上,借机炒作热点吗?


门户网站、小编也不甘示弱,害怕out了,纷纷跟风,这就让我真心看不懂了。


在米国人全民关注大选,娱乐两位总统候选人,把各位政客的事情拿出来嘲弄一番的时候,我们还在嘲笑别人的普通话,这差距未免太大了点?


小青年转发这种可乐梗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到过,与我们的父母转发的朋友圈有何区别呢?



类似这种……你们的“蓝瘦,香菇”和你爸妈转发的这些搞笑信息,心灵鸡汤有本质区别吗?


这张图不知来源何处,贴上来,仅表示我的感受:




读过书,和没读过书,对同一件事的表达,差异如此之大。


人们看待事物的“趣味性”也千差万别,在一些人觉得“蓝瘦,香菇”有趣的时候,另外一些人觉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这很有趣,于是,他们去研究为什么是歌手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同样花时间,在了解“蓝瘦,香菇”这件事上,了解到的信息对我而言毫无用处,这种网络流行词语,不懂就不懂,有什么损失?


你害怕自己不懂流行词汇,害怕追不上潮流,害怕跟同事朋友对话时没有谈资,却不害怕自己贫瘠的内心,无趣的灵魂,言谈乏味的行为……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他所关注的事物,获取信息的渠道,日常的内心活动,以及他每天的行为举止,构成了这个人的“质地”,这种气质,是天长日久的自我推倒又重建所造就的。


培养自己无可替代的兴趣,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趣的人。


不要害怕不懂流行,流行很快就会过去,你应该警惕的是,一味跟随流行,却最终变得面目模糊,平庸无趣。


嗯,想起前一段时间,我在刷曹云金与郭德纲隔空对峙的事情,曹云金微博出来那天,我花了一上午刷微博,郭德纲回应,我又浪费了一上午……如今想想,竟浪费了一整天的生命,在与我无关的琐事上面,我是有多闲?


有时间,就应该花在自己的事业上面,专注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


你说,人总是需要娱乐的?没错,看看书,听听音乐,了解你未曾了解的另一个领域,都是一种休闲。


从今天起,晚上刷微信早上刷微博的行为要改正,实在睡不着,床头放kindle读读闲书也好。


你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就要远离那些扼杀你的平庸事物,以及这类庸人。

说到底,即使如今人手一台手机,用4G网络极速链接着世界,链接这光彩的世界,可这人的内心啊,还是孤独的。


快速划过的屏幕内容,机械的手指动作,一遍一遍浏览着别人放出的信息流,不停洗刷着自己,洗刷的是什么呢?是无聊,是放下手机就不停涌过来的单调、乏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迷茫。

现代世界是多彩啊,可那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接触的,无非就身边的一点点东西,早就被定好了,日复一日的看着、听着,把五官都打开,也感受不到里面的新鲜内容了。

刷微博、刷朋友圈、看知乎,把手机里的软件都打开,不停刷新,期待有什么新的内容能够刺激一下我们逐渐麻木的感官,这样,既可以不去用作死的方式刺激内心,又可以让日渐枯萎的内心多点活力,多点生机。

现代不是以前了,亲朋好友都因为交通问题缩在一个地区里,一辈子都不出去,想看的时候,抬抬头也就看见了。现在的我们想和哥们闺蜜见个面,一问,天南地北的呢,想去得跨千百公里啊。

我明天得上班,后天得上班,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存方式,没时间啊。我有时间了,他没有时间了。
即使我不愿承认,即使我觉得矫情,但我们明明都是孤独的,从没有改变过。用手机也好,用其他方式也好,不断想尽办法,竭尽全力让自己看起来阳光一点,尽可能多驱散掉阴影。好让自己发一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动态。

和“难受,想哭”什么关系呢?

因为这是一场新的冒险啊,没有听过,没有见过,参与的人似乎很多,多到……加入进去的话,就可以不孤单了吧。
和每一场新的冒险一样,加入进去,我们就能短暂的忘记孤单呗。至于是不是低俗是不是营销是不是跟风——

Who care?
觉得社会的精神生活已经贫瘠到了一定的地步,这样的东西也能流行起来。
搞笑吗?见仁见智,我是觉得完全不好笑。
有意义吗?完全没有。
想到这样的流行甚至有点恶心。
“蓝瘦香菇”走红原因

1、心理学视角解释: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
(1)、优越感
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中国人看朝鲜人往往低看一眼,名牌大学毕业生与专科院校毕业生并肩而立多少会有优越感,一群自认为普通话标准的人,遇见到一个说话带地方口音的小伙,优越感自然出现(并非绝对)。激烈竞争和背负生活压力的网民,在这位广西小伙身上找到了自信和压力发泄的窗口。我认为,这是“蓝瘦香菇”得以走红最根本的原因。
(2)、群体心理极端化
群体行为会使群体成员所持观点变得更加极端,保守的更加保守,激进的更加激进,负面的更加负面,形成“偏激共振”。“蓝瘦香菇”本是一个伤心的故事,凡有基本道德常识,应该知道,拿他人缺点开玩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是不道德的行为,但以此为乐的氛围一旦形成,几乎所有人就不再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3)、猎奇心理
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蓝瘦香菇”,大多一头雾水,很难主观判断其表达意义,往往咨询他人或求助于搜索引擎,得知缘由后又参与到传播中。因此,众多网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被裹挟进这场网络传播。
(4)、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当一个群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采取某种行为,其他人便会受到影响,采取类似行为。见朋友圈好友使用“蓝瘦香菇”,自己也跟风使用。

2、社会学视角解释:
参与网络热点的传播,可以满足我们与社会发生关联的需求。使用“蓝瘦香菇”造句,同时满足了两方面的心理需求:网络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蓝瘦香菇”作为一种网络热词,使用和传播“蓝瘦香菇”也是对自我时尚的一种彰显。(个人主义的彰显),又体现了和其他人的连接、共鸣,消除孤独(集体主义的诉求)。

3、经济学视角解释:
对网络热点的模仿和再创造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眼球是最稀缺的资源。各企业自媒体、段子手,纷纷借势“蓝瘦香菇”,或内容二次生产,或简单造句,以获取市场关注,成本低,收益高。这往往是企业自媒体、段子手参与传播的主要动机。

4、传播学视角解释:
(1)、全媒体传播机制
跨平台多头传播,社会化媒体平台以网友”参与式“传播为主,资讯媒体平台以媒体“报道式”传播为主,不同渠道,不同圈层的信息相互流动、刺激和推升,形成传播的“裂变效应”,这是“蓝瘦香菇”迅速走红的关键。
(2)、社会化媒体传播的无限制弥散
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以用户为点,集人际传播、群际传播、圈层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事件一旦在网络某个点或圈群爆发,就会加速度四处扩散,瞬间“喷涌”和“刷屏”,这是“蓝瘦香菇”能够在几天内迅速走红的传播媒介保障。
蓝瘦,香菇,是夹杂壮族语言的普通话(即 "夹壮"),用标准普通话即难受,想哭。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壮族语言里是没有送气的词汇的,即声母为q、ch、c、k等的词。蓝瘦,香菇爆红的原因我认为如下。
1.信息爆炸时代的全民娱乐。
2.人们莫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反映了一种经济状态。我在当年读大学时,因为偶尔夹壮曾被同学笑。我无法去揣测别人笑是随口一笑或是嘲笑。在小学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从小说普通话的孩子比从小说壮语的孩子更有优越感。从小说普通话的孩子其父母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从小说壮语的孩子其父母大部分是农民。随着汉 化的加速,说得更好听是文化交融的加速,在广西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说壮语,所以夹壮显得有些"特别",自然会引起关注。在广西,夹壮会被笑。在福建,f、h不分,会被笑吗?在上海,把"你"说成"侬"会被笑吗?我所了解的是在当地,人们聊着聊着普通话很自然地变成当地方言,没有人会觉得奇怪,更没有人会对这种语言的转变进行"笑"。
以上,愚见。
我就是来看看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被这个词恶心到的
拿方言口音开玩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东北话,天津话,唐山话,山东话,河南话,陕西话,福建话,湖南话,四川话哪个没被大家调侃过?为什么一到了少民这里就有了这么多规矩?
这个问题下面的好多回答完全可以归类于“过度解读”的范畴内。
这样~
只是无聊消遣而已,何必上纪上纲?方言给吐槽又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南方的吐槽北方,北方吐槽南方,西边吐槽东边,东边吐槽西边。不是很正常么?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