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5 12:02发布
1. 医患问答类网站的发展瓶颈在哪里?
医疗领域环节众多,涉及的产业服务环节较多,把现有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患者服务的深度,从某一环节(如线上问诊和挂号)到重度的产业链,另外一个涵盖的细分领域,从垂直于细分领域到包含全科病种
2013—2015年,从单一环节切入,大而全的全科服务平台集体崛起,包括线上问诊、挂号等医患互动环节,轻模式的低边际成本的特征会使这一类模式迅速扩张,例如春雨医生、挂号网等。进一步看盈利模式,独立环节的互联网医疗难以形成服务和商业的闭环,这就导致无法形成长期的用户粘性,在盈利和服务延伸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阻力。
但是,由于重度垂直的模式更容易打通单一病种的产业链,更容易获得医院和患者的合作倾向。因此高频率、高粘性等适合重度垂直的细分医疗服务将会逐渐从大而全的医疗服务平台中切分出去,而留在大而全服务平台的具有低频次、低粘性、单次低价的特点。
2. 线上医患问答的发展前景在哪里?
【1】 全科类线上咨询的公司还会存在,市场份额有限,流量主要掌握在几家巨头
· 低频次、低粘性、单次低价病患基数巨大,线上医疗咨询重新分配了医疗资源,对于一些较轻并且低频次的病种,这类公司的存在确实提升了问诊效率
· 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病种具有横向衍生的效应,不同家庭成员可能患有不同的病种,同一的平台可能会形成相互引流的结果,降低用户成本。
【2】垂直类咨询的平台会向重度模式发展,整合同一细分领域的服务链
患者对医疗服务是具有强目的性的,并非随意消费,低价和广告并不是打动病患的非常重要的筹码,不同病种、不同医疗项目间难以流量转化。患者更希望的是某种疾病的服务链条可以完善用户体验,从网上咨询到患者社区等等,这些垂直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也契合了电商中的相互引流交叉补贴的逻辑,有效的增强了用户的粘性。患者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获得一系列完整的服务,减少了麻烦和出错的可能。
上图汇总了目前A、B轮互联网医疗患者端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涵盖了从健康咨询到出院后康复中间各个与患者相关的医疗服务环节
· 重度垂直的模式会覆盖患者端服务的更多的服务环节,全科类的服务多集中在线上咨询问诊、挂号预约
· 重度垂直模式中,医美、糖尿病、口腔、肿瘤、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细分方向
· B轮中细分领域重度垂直公司所占的比例相比于A轮公司而言更高
· 慢性病的“长尾”特点,更易形成商业模式
最多设置5个标签!
付费偷看金额在0.1-10元之间
成功的垂直行业网站肯定已经不是一个网站,而是本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企业。
针对医疗类网站,我谈谈我的片面之言,因为我不从事医疗行业。
1.没有足够数量正规医生的网站是座空城。
2.不给医生带来名、利和学习需求的网站都是耍流氓。
3.医生竞价排名的网站未来都不得好死。
4.业务必须深入到医疗产业链某一核心领域,至少成为细分领域入口。
5.基于中国国情,和行业协会战略合作才会有鲤鱼跳龙门的快感。
6.行业专家、行业院校、正规医生、准正规医生、医学学生、国家医院、民营医院、药店、医药厂商、设备厂商、国家政策、行业协会、业内规则、医患关系……
这个市场足够非市场化,这个市场的水足够深、这个市场关系网络足够乱,这个市场医患关系足够要命,但这个市场足够大、这个市场的idea足够多、在某一领域处于相对垄断地位才会有所建树。
互联网只是工具和途径。一个互联网产品不会解决实质性的需求,产品是不定的,需求是一定的。
这是一个慢活,海市蜃楼虽然好看,最终没几个人能找到真正的桃花源。
谁最有可能成为未来伟大的医疗行业以互联网为优势的民营企业?如果这是个高考必选题的话,我选择丁香园。
慎重,慎重。
相信各位都接触到有亲戚和同事打来电话询问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的问题。什么不能上网拉,打不开某个文件拉。诸如此类的。在电话里光听这种描述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通常是作几个常规检查动作,重启一下,检查网络有没有接好。要真正在电话里解决问题,大部分情况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约个时间见面。
其实这个和看病很像,患者只能描述症状或者叫主诉。头疼拉,肚子疼拉。肚子区域大了,究竟是哪个部位不知道。
又或者是在本地医院检查后,不相信主治医生的判断和诊疗方案,转而寻求第三方的确认。这种情况更危险。患者或者家属心态就是不信任,往往会做录音或者取证,或者试图朝着自己心理所想的方向引导。除非原方案有着明显的错误,不然大部分建议还是相信主治医生的方案,毕竟最了解病患情况的还是他们。或者建议到更专业的医院做更详尽的检查。我也看到过很多在社区上寻求帮助的病例,热心肠的大多是中低年资的医生甚至是在读研究生。能真正提供有帮助信息的不多。
再看看全球,即便是欧美,科技如此先进。也没有出现哪个网络社区专门提供在线就诊的。中国在其他地方都是山寨别人的。就单独在这个领域能赶超?
有空的小医院的医师,病患还不如直接去门诊找他。
不大不小医院的医师可能帮上你的忙。
我想问答社区能为用户提供的价值主要在于方便、快捷地跟医生交流。但这种交流仅限于获得指导性建议,而非直接诊断。在看到用户的身体数据之前,没有哪个医生有信心作诊断。究竟什么样的病人需要这些指导性建议,甚至为其付费,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慢性病患者比急性病患者更需要。除了用户,如何为医生提供参与价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公益的名义?付费?共享数据?
根据我自己收集的材料,目前国内此类网站或社区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类:
1 用户付费,网站跟医生分成,如好大夫网;
2 用户免费,医院或医生跟网站提成,多见于依托医院的网站;
3 用户和医生均免费,靠广告费用维持网站运作,ru有问必答网;
第1种模式有利于吸引医生,后2种模式有利于吸引用户。至于能否有更高明的模式可以平衡这两个方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欢迎对这个方面感兴趣的同仁和我联系!
1. 医患问答类网站的发展瓶颈在哪里?
医疗领域环节众多,涉及的产业服务环节较多,把现有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患者服务的深度,从某一环节(如线上问诊和挂号)到重度的产业链,另外一个涵盖的细分领域,从垂直于细分领域到包含全科病种
2013—2015年,从单一环节切入,大而全的全科服务平台集体崛起,包括线上问诊、挂号等医患互动环节,轻模式的低边际成本的特征会使这一类模式迅速扩张,例如春雨医生、挂号网等。进一步看盈利模式,独立环节的互联网医疗难以形成服务和商业的闭环,这就导致无法形成长期的用户粘性,在盈利和服务延伸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阻力。
但是,由于重度垂直的模式更容易打通单一病种的产业链,更容易获得医院和患者的合作倾向。因此高频率、高粘性等适合重度垂直的细分医疗服务将会逐渐从大而全的医疗服务平台中切分出去,而留在大而全服务平台的具有低频次、低粘性、单次低价的特点。
2. 线上医患问答的发展前景在哪里?
【1】 全科类线上咨询的公司还会存在,市场份额有限,流量主要掌握在几家巨头
· 低频次、低粘性、单次低价病患基数巨大,线上医疗咨询重新分配了医疗资源,对于一些较轻并且低频次的病种,这类公司的存在确实提升了问诊效率
· 以一个家庭为单位,病种具有横向衍生的效应,不同家庭成员可能患有不同的病种,同一的平台可能会形成相互引流的结果,降低用户成本。
【2】垂直类咨询的平台会向重度模式发展,整合同一细分领域的服务链
患者对医疗服务是具有强目的性的,并非随意消费,低价和广告并不是打动病患的非常重要的筹码,不同病种、不同医疗项目间难以流量转化。患者更希望的是某种疾病的服务链条可以完善用户体验,从网上咨询到患者社区等等,这些垂直链条上的不同环节,也契合了电商中的相互引流交叉补贴的逻辑,有效的增强了用户的粘性。患者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获得一系列完整的服务,减少了麻烦和出错的可能。
上图汇总了目前A、B轮互联网医疗患者端服务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涵盖了从健康咨询到出院后康复中间各个与患者相关的医疗服务环节
· 重度垂直的模式会覆盖患者端服务的更多的服务环节,全科类的服务多集中在线上咨询问诊、挂号预约
· 重度垂直模式中,医美、糖尿病、口腔、肿瘤、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细分方向
· B轮中细分领域重度垂直公司所占的比例相比于A轮公司而言更高
· 慢性病的“长尾”特点,更易形成商业模式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