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有哪些体会? 财富值44

2016-08-04 12:51发布

你对个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有哪些体会?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10条回答
刚刚开始做原创的个人微信号,不到一周。首篇文章24小时阅读量破3万。
体会就是:难!
微信公众号已经是红海竞争,如果想脱颖而出非常困难。
目前个人公众号与大号相比,知名度低,推广渠道有限,如果不认真做质量很难保证。想要盈利是难上加难,作为个人兴趣可能更靠谱。

但也不代表就做不出来:
我的微信号第一篇文章发的时候只有7个粉丝,但就是靠文章和热点的结合,不谦虚地说还有文章本身的质量,一天粉丝数就涨了500,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累计阅读量现在已经快到10万了。

这是我在第二天发的给粉丝的话,绝对是真心话,可以算作对这段时间作公众号的体会吧

两天前,这个只有个位数粉丝的微信号发出了第一篇文章。多家微信号转发,24小时总阅读量破6万。
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是你们。如果说微信是江湖,这里有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才势双全的世家子弟,有深谙吸星大法的抄袭大号,巧取豪夺的文字窃贼。相比之下,夜雨只是一个人弹琴练剑久了,下山寻找知音的小女子。她什么都没有,只有手里的剑,头顶的月,胸口的这腔鸡血。你的每一次转发,每一次推荐,都会让这个姑娘的江湖梦做得久一点。浅酌酒,缓弹琴,等君来。


——————————————————7月13号修改————————————
运营一个月时破万了。只能说,前路还长,谢谢捧场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角度是: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时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
因为题主没有写明已经具体运营到什么程度,而在运营的不同阶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不同,所以就暂且当题主是一个正要踏上这条路上的新人,讲一讲开始准备阶段最需要注意的事情:

先给自己的公众号定位
然后用有价值的内容获取精准忠实的粉丝
定位这个事情有多重要呢?
如果你没有在运营之前对自己个人公众号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位,那么你就是在机场等一艘船。就算突然有一架货机突然拉来了一艘游艇,但是也许你想要的只是一叶扁舟能够独钓寒江上。

你能依靠转发集赞、抽奖、发红包等方式吸引用户关注你,但是这些用户不是为了你的内容而关注你。这样的用户也许有一天觉得自己订阅号太多了,顺手就会把你清理了。虽然这样也会有一定的留存率,但你也知道这样的粉丝没有丝毫忠诚可言。

拿运营得比较好的@张亮-Leo♂的张记杂货铺号举例
亮哥公众号的定位就是主打运营教学牌。
无论是自己撰写的《从零开始做运营》,还是友个号的高质量文章转载,又或者与运营相关的招聘专栏都对一个新入门的运营人有不可抵御的诱惑。
而其自撰文章也多是从互联网产品运营这个方向来进行。
当他吸引了用户关注,再辅以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输出,就得到了一大片留存、互动率都很高的忠实用户。

并且当你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之后,还有如下好处:
1. 因为你的定位必然是自己擅长或者有兴趣的,所以对相应内容的构建也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2. 公众号内容不再是东拉西扯,到处转载,今天说健身明天讲H5。而是向精确的用户输出有价值的内容,降低成为炮灰的可能性。
3. 能够更准确的寻找目标用户。假如你的定位是做一个本地美食公众号,那么你就能够有目标的前往本地运营得比较好的论坛、豆瓣同城、知乎城市+美食问题下进行一系列的推广手段。并且得到的是相对精准的用户。
4. 如果你的内容够优质,精准用户会更愿意帮你进行自传播,并且这个自传播的粉丝转化率会相对更高,因为他的身边必然聚集着和他有相同兴趣的人群。

所以
不论你是打算运营一个多大的公众号,在这之前,你都需要先根据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定位。再根据定位,在构建公众号内容的同时寻找目标用户聚集区域进行一系列的推广手段。


如何运营好如豆瓣小组一类的社区论坛:如何高效运营豆瓣小组? - 何苦的回答
一是内容方面:
内容持续产出不简单,既要保证质量还要保证内容持续。个人运营公众号毕竟是单打独斗,更别说运营公众号是副业的情况,没有形成团队化作业,就要面临内容生产有可能间断的可能。

二是渠道资源方面:
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内容爆炸的时代。优质内容要脱颖而出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做好内容,更要做好推广,推广就需要不同的渠道资源。这就要求公众号运营者有财力投入进行不同媒介资源的购买推广,要求运营者有一定的媒介人脉或者可以找到合作推广的资源。如果没有专业团队管理,其实做起来是很吃力的。

插播小广告:有需要媒介资源的运营小伙伴,推荐你们使用这个媒介资源沟通平台媒界PRAD-营销人的新媒体刊例,这个平台去中介化,可以直接和主编联系,拿到一手报价。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试试。
常跟朋友讨论的一个话题:没有绝对爆点,不花钱,不想找人脉帮忙互推,现在还能自主营销出一个大号吗?

身为一个脸皮超薄,不爱 social 的撰稿人,我一直认为这里没有捷径,唯有一条:持之以恒地产出原创的,符合大众口味又不庸俗的文章。

因为认真执着也是一种稀缺且珍贵的情怀。

《因为我喜欢你们喜欢我的样子啊》 这是我个人公众号 2015 年心得总结,有数据有分析,一篇严肃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配了很多照片),是像学期末一样交给大家的成绩单。

我们一起成长。



2015 年我一共写了 26 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并不打算附上二维码)、知乎专栏(2w+ 人关注)、 MONO(6w+ 人关注)和个人网站(morning.rocks)上。

原先对自己的要求只是每月一篇文章,从 2015 年 9 月注册公众号后,才变成每周 1-2 篇,并且严格遵守完成了。因为希望每篇都是可以登上杂志般精致的文章,所以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更何况我的正职工作也很忙碌。

不是没有累到觉得「这周就偷个懒吧」「反正也没人监督没有营销压力不是吗」的时候,但都坚持下来了。



做用户研究出身的我把这 26 篇文章做了个完整的数据统计。看到结果,我是有困惑的。并且困惑了好长一段时间。

先看看这个数据,2015 年文章类型比例:设计 73%(其中工业设计 11%,平面设计 20%,摄影 39%),科幻 40%,日本 30%,生活美学 23%。

可见由于自身专业和爱好的原因,设计 + 科幻是我最大倾向的文章类型,我也一直认为,会关注我的人是因为共同热爱宇宙和清晨。但是,2015 年我阅读量最高的文章是:

80w+:《不是性冷风,原研哉为 2020 东奥会做了一个「轻烧」的设计》

50w+:《日本设计≠性冷淡,也会极简中开出花来》

除了这两篇外,被超过 30 家媒体(包括虎嗅网、知乎日报、GQ中国、4A广告、清单、乌云装扮者等)转载的文章有:《这些 LOGO 经过了原研哉的重设计》《对于手机,我们到底有多沉迷 | 怀念从前慢》《一部 100 年后才会首映的科幻寓言电影,你我此生无缘观看》

基本上文章类型都是设计(工业、平面) + 日本。

而宇宙类的文章呢?比如我个人喜欢的《闻过星星死后的味道,并努力在重返地球后活下去》或者《你的眼睛是场刮了 350 年的飓风》,大概就是几千阅读量吧,乏善可陈。

我最喜欢宇宙和星空,喜欢神秘美学,我原本以为会关注我的人都喜欢这些关键词。

所以我忍不住困惑:科幻 + 艺术,宇宙和清晨,是否太小众?



于是我就在公众号里问了大家:
我在做 2015 年文章创作的总结(过年比较闲),现在,我想先请教你一个重要的问题: 是什么让你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呢?你有很喜欢哪篇文章吗?(无以为报,给你卖个萌好了 )

虽然卖萌可耻,但是,我却收获了超过 400 个认真的留言回复,出乎意料。超级温暖,超级感动,是很棒的情人节礼物。

每条留言,都像是学生时代偷偷放在抽屉里的情书。我不知道屏幕对面的那个人是谁,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却在某个时刻莫名地产生了关联。我看着那些朴素的语言,心是温暖的。情书安静躺在抽屉里,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字好不好看,信纸有没有香味。知道有情书在那里,对于学生时代的少女来说一切都足够了。

所以,幸好我问出了「你为什么喜欢我」,幸好有人认真回答。因为这样,我才有动力继续努力下去啊。

惊喜的是,读者们对 MorningRocks 气质的评价,用的关键词既美又动人,也恰巧是我想要表现出去的气质。我没有跟大家营销关键词,却从他们那里听见回音了。

就像我爱你,你也正好爱我一样。这不就是青春里最美好的事情吗?



他们这么评价 MorningRocks:

它有「宇宙的梦想」「精致」,是一个「安静的角落」,让人感到「神秘与轻松」,有一种「朦胧美」,「不甚炽热也不清冷」,运营的感觉「用心,不投机不逢迎」。这里的文章有「想象力」以及「能让人产生思考」,风格「有脑洞又治愈」「柔软又广博 」

这些词我都喜欢。我喜欢你们喜欢我的样子。



给每一个读者真诚道谢,因为有人喜欢,我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每篇文章需要花费 2 - 6 个小时:确认选题,撰写文字,美化图片,编辑排版,反复核对。每一篇文章我都希望能让人微笑,让人震撼,让人思考。不求回报,只希望把一件小而美的事情,安静耐心地做下去。

写一篇文章爆红,是营销;写一百篇文章,篇篇有人看,是运营;每年写一百篇文章,坚持了很多年,当别人提起某个领域或者某些关键词,大家首先就是想到你,这才是品牌。

这是我的第一年,也会有我的第一百篇文章。

正如我在《画水》里写的:坚持吧,先坚持做三年看看。

没有坚持过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时光,没有真正日复一日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在途中因为「这真的很难」「原来我不是一个天才啊」这样的原因而放弃,只会在无数个踌躇的三年中慢慢度过一生。

要知道,我们只有一生。




补充:

我的主题偏向艺术,似乎让人误会我的所谓「原创」就是盗图和配字,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选材、立意和分析,更何况我大多是杂糅多种艺术作品,去共同说明一个主题。我去挑选打动我的设计,每个作品的出处我都有文字说明,也都会附上赏析和观点。

也可以举例一些所谓「更纯粹的原创」,或许能让大家了解得更全面一些:
《以干货开场,如何有效地做用户体验地图》
《宇宙并没有存在无限久,因为天是黑的》
5.21更新…………………………
现在有不到三百个粉丝
比起一开始的我一定要坚持运营的心态 现在维持它已经成了生活里的一部分
写了大概有七十篇文章
就算最后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却是不小的变化
至少除了工作,我知道自己还被一些人需要着
就是这样

3.18更新…………………………
在运营满两个月的那天收到了微信团队的开通原创邀请,整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马上更了一篇。
就是给了我一种:哪怕没人在看可是微信团队在看哦的暖暖感动。
现在100多人,希望在年中的时候可以突破一千人。如果成功一定来分享经验。
谢谢来支持的知友。
祝我们都好运!

……………………………………………………
先说一下自己的运营现状:运营公众号1个月零3天,发布了近20篇原创,70个粉丝。
除了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每一篇文章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渠道宣传。
从原来的每天下班回家开始编辑,午夜前发布改为每天下班加午休编辑发布,不用熬到很晚。因为运行的初衷就是为繁忙的工作找一个业余出口,与工作不相冲突,到目前来看也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工作让人疲惫,而梦想让人重拾初心。
说来惭愧,因为自己就是学语言的,但是学的不是很到家,并没有其他专业背景,业余爱好就是说出来可以石沉大海的音乐,写作,看书和电影。所以也没有明确定位,就是疲惫白领的小心思吧,因为总有新的爱好,新的想法冒出来。就去坚持吧,不当专家,当个杂家也不错。
人活着不是为了被瞩目,但是总该有点什么留下。我想坚持一年,52星期,每星期5篇,260篇千字以上的原创图文,就算没有粉丝,也是很美好的人生记录呐。
欢迎交流、关注、建议。猫头鹰森林,欢迎每个有梦的、爱生活的人。

经营公众号已经有一个多月了,目前一直处于苟延残喘的阶段。虽然算是失败了,但是还是有很多想法跟大家分享!


是什么驱使自己写公众号的呢,我想了一下有三个原因:

1.写给某些人听。从初中的qq空间,到高中的微博,矫情的我们总是会想要在不大不小的社交圈里,写一些心里话,这些心里话往往都是有特殊对象的,只可惜这些特殊对象也往往看不到。微信公众号,也只是另外一个方式吧。

2.孤独。不管是看电影看美剧听音乐,每每在看得拍手叫好的时候,现实却少有人回应,内心的波荡和现实的静谧是那么的矛盾。但是总觉得偌大的网络世界,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是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一定有一些人跟我一样被一句台词,一段旋律所辗转反侧。

3.证明自己。当然这一点和上面的孤独有重复的地方,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吧,自己也是能写出点东西的人。


当然也要有时间,刚巧当时正值寒假,便开始了。

从名字想起,其实名字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是很重要的,大家总是觉得名字能决定很多东西,能决定性格决定成败甚至决定一生。

但是,我不觉得。

就像是自己的名字一样,是我的父亲取的,我叫吕睿燊,父亲想要让我有“睿智的思想,活泼的性格”(这是父亲的原话),且不说他有没有弄懂睿,燊这两个字的意思,但是之后,大家对于我名字的认识,只是在于难写难念。

说明就像取名一样,很多事自己看的角度和别人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认知也有所偏差。所以我想,我的名字只要够酷,够帅就好,不过就是个标签而已。

于是,我就随手挑了一个上学期背药理时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词【哌替啶】。


但是,大家都是喜欢听故事的人,一开始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取【哌替啶】啊?

我当然不能说随便取的,于是我就想了一个故事,因为哌替啶这个药的药效和上瘾感是吗啡的1/7,而且还有人工冬眠的效果,就是想给看公众号的人一丝欣快感一瞬梦境感。

诶居然能说得通,让我也感到幸运。


接着就是对于公众号内容的定位。

最开始的初衷当然就是分享美剧,我太爱美剧了,我也更享受向别人推荐时得到的成就感。

但是我很现实的感觉到,我不能单纯发美剧。因为更新美剧需要有很大的观影量,很有规律的吸收新剧的能力,我是一个一周五天每天都满课的医学生,我必须很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没有时间。

同时,我也不想成为一个只分享美剧的公众号,现在微信公众号的竞争太激烈了,如果仅仅是【美剧公众号】,有太多写的比我好,更的比我勤的前辈。而且我想让大家认识我,不是那个“推美剧的吕睿燊”,而是“吕睿燊”。

我想要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美剧,有电影,有音乐,有彷徨,有失意,也有疯癫。

简单地说,我是想写我,就是我。


但是与此同时也延伸了另一个问题。要不要实名制。

实名制,就可以在朋友圈里推我自己的推送,先得到朋友们同学们的关注,再让他们转发,让更多人关注。实名制可以保持一开始的阅读稳定,以及粉丝来源。

但是实名制就要背负,被人监视的后果。

因为,每当我看完感触颇深的美剧电影之后,真的情之所至想要告诉大家,关于我的暗恋,我的感情,我的家事。评判及眼光也会接踵而至。

对于这样的未知,我想我还是先努力屏蔽自己的一点点真实,因为我现在还不够强大,难以抵御。于是我用上了朋友们一眼就认得出来的AL-RYSON,写在了作者的那一栏。


初衷和阅读量的矛盾。

公众号的初衷是“我写只管我自己开心就好”。

但是渐渐地我会越来越关注阅读量和粉丝量。


要不要请朋友们帮忙转发的矛盾。

我是一个很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我不想逼迫朋友和让彼此都尴尬。所以一开始我发到朋友圈后,我是不想让朋友们帮忙转发。我希望他们是真心觉得好看再转发,而不是因为是他们的朋友我写的才转发。

但是后来我还是一个个的私聊说“不好意思啊,能不能帮我转一下啊。”

虽然这个我是一直都特别在意,总觉得自己利用了朋友,尽管的确让更多人关注了,但还是觉得玷污了关系。


所以矛盾,是我在写公众号的这一个月里,经历的最多的事情。

对“自己”表达的选择,也是我想的最多的地方。


一开始的文风,我是一边煽情一边吐槽的,因为我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人,总觉得一旦煽情就会掉进去,很难平复,或者说我惧怕面对一些不想面对的。

但是朋友告诉我,读者看这样的文字很累,很不连贯。

于是我就开始着重于某一方面,煽情的尽情煽情,中二的肆意中二。

所以在写下关于校园暴力经历的那篇【祝你新年能够“做自己”】的时候,我陷进了深思和自省,以及面对了一直不肯回首的那段经历。不能说有很大成长吧,但是真的让自己能够跨出一步,也有些欣喜。


掉粉。时不时地就看到取消关注那一栏会有1,2的数字。

最开始的情绪是尴尬,当然也能够理解。只是我会开始变得不那么纯粹,我会想,我要写些什么才能让关注我的人喜欢呢?

但是这个问题是无解。

我只能做自己。别无他法。因为迎合太累了,一点都不真实。


面对阅读量的低迷,我想要删除某篇推送。

就像是很多女生一样,很想定期删除微博或者朋友圈。总觉得这样一来可以保持着“干净”的布局,每篇阅读量都很高的假象,每篇文笔文采都很一致的错觉。

于是我把一篇推美剧【无耻之徒】,阅读量一周过去只有46的删掉了。

当下删掉的时候,浮现在脑海里的是,我写那篇的那个晚上,把第一季每一集都看个遍用截图软件一个个截屏的瞬间,挑背景音乐几十首都找不到感觉的瞬间。

我觉得我特别对不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尽管结果不尽人意,当时的自己并没有错。

为什么要删掉呢?

微博可以删掉,朋友圈可以清空,但是记忆不可以,经历不可以。

比起完美的假象,我更喜欢成长的可爱。

比如我在知乎好几年前回答过的一个讽刺星巴克的问题,当时就有人评论纠正我“venti”是超大杯而不是大杯,我一直觉得丢脸,想让别人认识我反倒出了洋相。

但是好在当时没有删掉,现在看来总觉得很是逗比,很是单纯。


看了大家的答案,最多的是羡慕吧,羡慕大家都有了几千几百的粉丝,上万的阅读量。

而我现在只有102个粉丝,最新一篇只有31的阅读量。

算是一个经营的比较失败的公众号吧,所以其实没有什么特别能成功的要点跟大家分享,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是勤奋吧。


我有时看着好多天都没变的粉丝数和阅读量,再看看几个网红几千几万的阅读量。

我会有不甘的思绪。我会想,老子花了那么多时间看美剧,又来写文字,来来回回改了那么多遍,挑图片挑音乐挑得眼睛耳朵要烂掉了,为什么就比不上几张卖肉和莫名其妙的鸡汤呢?太不公平了!我不干了!


但是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

前天眼科学,老师跟我们说了一个病,叫做【上睑下垂】,是一种先天的疾病,有的是因为肌肉先天功能不全,有的是因为神经先天不全,如果是神经的话,手术就难以治愈,如果上睑下垂不能治愈,孩子在发育的时候不能睁开全眼,错过发育将会导致失明。

这些先天疾病导致失明或者其他病变的孩子才要说不公平。我没有资格说。


有个网络红人papi酱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前辈,当时就看一个推送说她特别努力,一个短短的视频换了几十套衣服几十个机位。

所以当我好几个夜晚不写公众号在打lol或者只顾看美剧的时候,就应该要想到不努力的结局,而不是当自己胡萝卜了,再来后悔。


我很喜欢美国真人秀【天桥风云】里的一句话“As you know in fashion,one day you are in,the next day you are out.”

很鸡汤,但是真的都是肺腑。

虽说现在公众号胡萝卜了,但是它的的确确带给我了很多感动的瞬间。

比如朋友们一连不断地帮我转发,被骂刷屏了都没有停止。

每次我一发推送,虽然他们不爱看,但是还是帮我点开增加阅读量。

有完全不认识的朋友和我因为几部美剧的共同喜爱聊得特别的晚。

真的特别感谢,我每一次推送最后都会写上谢谢你看到这里,因为我觉得能有人来看真的是一种荣幸,和对我莫大的支持了。

有勇气,有矛盾,有迷失,有感动。太美好。

谢谢你看到这里!


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哌替啶】吧!orz

针对于个人公众号的运营者,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可以『不必每天更新』,当然是针对于订阅号来说的。个人如果不是场景下的商用目的,没必要开一个服务号。虽然确实是一个服务号能带来更多创造的可能,但是针对性是比较强的。


个人运营公众号,大多数会有明显的账号属性,要么是『垂直号』(针对领域极其具体且目标订阅者明确),要么是『自媒体』(打造个人品牌)。这些账号在运营商,不需要花费太多人力,或者不用服务于人。所以,运营者会比较少,甚至是一个人。


像深夜发媸,刘建亮,包括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唐三藏』基本都是个人来运营。之前微互动讲座中邀请到的『视觉志』的沙小皮,期初只有他自己在做他们的公众号。

如果自己的公众号有明确清晰的定位,是非常容易找到自己的订阅者的,因为互联网的传播力触及的地方真的是非常广。现在的好多细分场景,看上去受众和市场份额都少得可怜,但是由于市场份额小,做的人少,可能就会有机会可做,如果做得好,还能有不错的价值产出。

如果定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也可以很容易获得喜爱,平均每周更新3,4篇观点独到的精彩内容,也比每天更新,又内容平平的账号强很多。

--------------------------------------------------------------------------

之前微互动写到一篇文章《百万大号的后台数据告诉你:爆文是怎样炼成的》,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的“图文分析”功能全面改版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新的图文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你的内容是什么渠道被查看的最多的。我想这也是一个启示性的内容,作为个人去运营一个公众号,他的灵活性更强,做内容侧重和渠道传播更加容易。

之前微互动(wihudong)也有一篇很成功的例子,轻松突破10W+,讲的是微信2016年功能预测,链接如下:微信2016年功能规划,太强大了!
这一片属于自己造的『势』,大家都讲究借势营销,但是现在大家借势营销的意识都很强,内容上雷同较多,很难借势真正得到很好的效果。这篇文章却通过在新年自己造势,看前面内容,很多人已经血脉喷张,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朋友,就促成了转发分享,最后为了避免举报造谣,文末写明了纯属虚构。但是效果仍然非常不错

我想上面说的,值得大家借鉴。
以前因为工作的原因,创建了一个个人号。目的有二:
1.当一个测试号来玩,可以测试很多平台功能,有一个研究和瞎折腾的平台,对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2.凭着个人兴趣发点好玩的东西;

刚开始运营的时候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呸!)拉了一些朋友站场,然后运营内容也是以分享一些有意思的文章(我承认我以前也干过抄袭的事情,虽然都有署名,但是也没有申请转载权限,这一点现在想想很是不安),由于是个人兴趣号,所以也没有一个特定的主题,但是发WOW相关和电影相关的比较多;
到后来拟定了推送计划:每周工作日的五天都有固定的内容,比如周二发WOW相关,周五发电影相关;
到工作繁忙时无暇更新,只能最低限度维持原创的活动部分——参与互动的粉丝累计12期能得到30元的奖励,全是自费,钱不多,也就是图个乐子;
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想偷懒就偷懒,比如周五的电影推荐,我又停更快一个月了......
偶尔会诈尸发篇游记,或者个人感悟啥的。

由于内容很偏好友类,这个公众平台也相当于是小圈子娱乐互动类的平台了,目前粉丝数非常稳定,当然也不想着涨粉啥的了。(当然涨粉了肯定更开心)

要说运营感想的话:
负面——
1.耗费大量精力。如果满负荷运营、每天一篇原创的话,每天要在上面投入大概一到两个小时左右;
2.经济收益非常低。偶尔会有朋友给点打赏,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3.可能出现心理落差。自己精心写出来的东西很有可能没什么阅读量,就像在知乎上用心写的答案无人问津一样;

正面——
1.有一定的心理满足感。能坚持把个人平台运营下去,或多或少都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算是坚持的最大动力;
2.强迫自己每周要写点东西。以前经常会因为工作忙为借口偷懒,现在有这么一个东西放这儿,也算是逼着自己写点东西,勉强算是练习文笔吧;
3.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有深度的了解。就目前来看,微信公众平台算是推广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它有着越多的了解,对于自己的工作就有越多的益处;
4.聊胜于无的经济收益。虽然每次原创大概有个几块钱的打赏,但是几块钱好歹也是钱嘛;
5.维系朋友间的友谊。如上文所述,我的个人号更加偏向于和好友互动这一类的,所以也算是维系友谊的一种方式。

我发现这道题下的回答,最后基本都带着自己平台的二维码求关注。
我就来免个俗吧。

------------------------------------------------------------------------

2016.5.19 更新:
昨晚在知乎看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前景怎么样? - 广告
在洗澡的时候也回想起前几天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也有一些想法,想了想还是更新在这里吧。

前两周因为生病在家休养,也因为一直以来想要跳槽,就趁着休养期间四处看看,于是接到一个面试通知,带着我心爱的小扇子就奔着去了。
老板很和善,面试过程也比较轻松,和传统的面试一问一答不太一样,基本上就是针对新媒体运营这一块聊聊一些运营感想。对于我这种生人恐惧症患者,这样的面试还是很能消除紧张感的。

根据回忆整理了一段对话——
老板:你觉得最近有哪些热点?

我:现在让我一口气说出来几个我还真想不起来,但是我知道今天上午江北观音桥那边有个精神病患在裸奔。(这是真事儿,而且传播力度很广,基本重庆很多人都通过朋友圈知道这个情况)

老板:哈哈,对,我也知道这事儿,现在正在吩咐他们跟进这个热点,那对于这个热点,如果你来做,你打算怎么做?

我:我可能不会跟进它,会另寻其他的热点。

老板:为什么?

我: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热点都是能跟进的。我们并不能通过这个热点想要去表达一些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它更多的是一种迎合猎奇的心态。或许今天发布了一条相关的推送,可能通过文字或者漫画的加工能让它变得更好玩,但是除了运气好的情况下能收获很高的关注度以外,你并不能因此得到什么沉淀。单就这件事而言,我能想到的手法无外乎两点——
1:通过这个事件让我们关爱精神病。但是这么写并不好玩,传播力度可能达不到预期,而且在道义上有其他更好的素材,这个热点也仅仅只是沦为噱头;
2.围观整个事件并进行调侃。道义上同样得不到任何支持,可能会有人因为猎奇的心态点开看了,转发了,但是这些都是水面浮萍,这件事儿过了也就过了,那些对这件事好奇的人也仅仅是停留在对事件的好奇上,而不是对你这个号的赞赏,并且,很有可能招致反感,毕竟这是在干一件落井下石的事情,借助他人的不幸来提升自己的曝光度。
总结起来,这事儿其实就跟去年优衣库曝出不雅视频一样,当时也有很多人跟风跟热点,三里屯优衣库虽然名声大噪,但是后来又花了多大的精力去为这件事公关呢?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如果我不说,您还记得起这件事吗?

然后老板又给我展示了他们公司运营的一个公众号,是一个区域公众号,打造一个虚拟形象,内容也都是漫画+段子的形式,当然,在我看来,段子都是老段子,欺负一下只能在朋友圈里看新闻的人群了。

老板:你看这个号怎么样?

我:要说实话吗?

老板:当然。

我:我觉得还不够。虽然用漫画+段子这个形式很新颖,但是每天都是这种形式难免会有审美疲劳,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文章内容只有段子,而没有根据段子本上加以拓展和思考。
段子确实人人爱,因为它表达的是一种情绪,情绪和立场是很容易迎合大众的,因为它能让人发泄,能阻止人思考,对于现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而言确实很受欢迎。
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推送文章中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这个观点是什么,爱家乡也好,路见不平一声吼也好,就算是做个优雅的流氓也好,不管多么浅显,但一定要有一个观点,这样你的虚拟人物才会血肉丰满,才会有魅力,才会赢得真正的关注,才能让那些浮萍愿意沉淀下来跟你走。

然后就是其他无关的聊天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要表达一个事情(当然都是我个人狂妄的认为):
我们做个人的公众号,写文字也好,发段子也好,跟热点也好,不能只是流于表面,不能说我只追求华丽的文字、只让人发笑、煽动读者的情绪就够了。你一定要把你想表达的观点渗透到你的字里行间。哪怕是最简单的“我们要做个好人”。
也许确实有人会因为不同意你的观点而取消关注,但是你会因此获得真正志同道合的人。
前两周在找 Marketing 方向的实习,在投简历的时候,我把运营个人公众号这一信息加入了简历中。后来几乎每一场面试中,面试官都会问及关于我个人公众号的问题,老实说在被问到之前,我未曾想过要对运营个人公众号这件事做一个个人总结。

  • 运营个人公众号已经像"熟练使用 Photoshop"一样,可列作一种“职业技能”;

  • 面试官并不会关心你的公众号在运营什么内容或者你的“初心”,他们看的是这件事背后,你是否具有媒体思维(内容定位,新闻敏感,创作热情)和运营手段(熟悉后台操作,设计排版,粉丝增量)。

  • 个人运营公众号的目的包括:第一种,要在公众号的市场红海中,打造一个“爆款公众号”,先做大做强,然后接入广告开始盈利;第二种,做内容市场的生产者,创造优质内容,吸引细分受众,一方面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内容分发渠道,提升生产者的专业影响力;第三种,延续 blog 的生命力,不考虑定位和受众的纯个人化书写。目的一言以蔽之:做媒体;做品牌;做自己。


说回我自己在运营的公众号,从2014.9发出第一篇文章,已经运营一年半时间,其中曾经沉寂过两三个月,甚至不敢开后台看用户量。不过重启运营后,发现用户数基本上是停滞不前而已,并没有流失得很厉害。

直到不久前跟一位面试官聊起时,她提出的一个见解让我明白用户数没有流失的原因: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取关一个订阅号的成本是比较大的。因此大家宁愿不看,也不愿意取关。除非有一天,用户A 要清理自己的信息环境以示“断舍离”,那么他会集中取关一批冒着红点的订阅号;用户 B 有一天收到某公众号的推送,顺手点开标题一看,发现自己订阅了三观如此不合的公众号,果断取关……

此外,我通过观察自己每次推送后的数据,也基本能够印证这一观点。通过公众号对话入口阅读推送的用户只占50%,另外40%通过朋友圈传播阅读;而新增用户近9成是通过搜索公众号关注——对于我的公众号,有一半用户不会打开推送;而在朋友圈看到文章的受众也难以转化成新增用户。

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来是公众号的更新频率太低,目前公众号平均每月仅更新2篇;另一方面是公众号的内容传播范围还是受限于核心朋友圈或者二度人脉,未产生超出个人人际关系的广泛传播。

如果要基于用户量,传播范围这些参数评判自己的公众号,它并不优秀。但是如果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而言是:你能从它这读到温暖、平凡和感动相较于用户增量,自己更在意的还是用户体验。


温暖,平凡,感动?我并不是在公众号里写鸡汤。

公众号的开创的时间是在我大四那年,回到南方的家,准备找一份工作。因着曾和伙伴们一起拍摄过一部关于家乡饮食文化的微纪录片,也在本地媒体引发过不小的关注。于是借着回家的这段时间,将这段“乡食情缘”延续下去,不过是用文字替代影像,彼时还怀有一颗“要在呆钝土壤里播种可能性”的心。

可惜周围环境变得突然,面临保研与工作的选择,匆忙中我又回到北方,并且意外收获了一段感情,于是“故园滋味”的书写成了“双食记”,有段时间,美食与爱真的成了生活的主题。有好友说“双食记”简直是在“花式秀恩爱”——但其实不然,双食记最重要的还是在讲“吃什么不重要,跟谁一起吃才重要”这样的道理,所以后来随着毕业到来,我写了很多散伙饭局,写了很多朋友们的故事……

我喜欢在吃饭的时候探听周遭的动静,尤其喜欢写那些“有故事的店老板”。最感动的一位店老板是在前门经营台湾菜馆的 Nicole。因为实习缘故专门去采写她的餐厅,一直聊到晚上12点,装着满心感动熬夜写完这篇文章:《一间调慢时钟的食堂》。这篇文章也成为后来公众号文章的行文范例,有味,有爱,有故事,有去处。




有朋友问我,写美食,推荐馆子的公众号那么多,你怎么能找到“独特视角”呢?换言之就是差异化。

我想,个体间不同的生活经历就是最显著的差异化,而我公众号里的文章,是有意将食物跟个体生活经历紧密联系起来的:因此你不仅会读到食物的味道跟口感,还有一个人的生活形态。你说你并不关心我的生活形态,或者我与朋友间的互动。那么你依然能从文章中获得美食推荐的实用信息,不仅仅是这间餐厅的招牌菜,更有关于餐厅背后的小小故事。如果还要有点不一样的话,就是我还能画点食物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体验。


其实自己运营个人公众号的心态还是比较放松的,公众号就像是我的自留地,用来弥补自己现实中的缺憾,偶尔也为周围人带来阅读价值。

公众号的名字叫“放羊姑娘”,她是我,又不是全然的我。

未来,我希望通过这个 Wemedia,能够结识更多对美食有心或者有创想的朋友,也希望能够激发自己更多地观察生活中的温暖、平凡和感动。
一个人兼职运营近40万粉丝的公众号,西瓜君采访建筑师非哥和他的公众号【建筑师的非建筑】

2011年8月,即将从某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的非哥,和他的朋友Andy创建了一个名为“建筑师的非建筑”的“人人小站”,目的是“想做一个设计感比较强的轻博客。”小站一经建立,人气上升出乎了他们的预料,关注量在短短一年多就累积超过了50万人,非哥以此为动力坚持更新。在2013年7月,非哥开通了“建筑师的非建筑”微信公众平台(下文称【非建筑】)。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非建筑】已累积粉丝约40万,头条文章平均阅读量在2万左右。


作者:西瓜君
链接:建筑师玩跨界,他一个人运营起了近40万粉丝的公众号 - 西瓜君 - 知乎专栏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以下文章
一个人如何做出有特色的垂直公众号? - 西瓜君 - 知乎专栏
从前有个宅男,他搞了个公众号,结果被30万人爱上 - 西瓜君 - 知乎专栏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