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乔任梁死亡事件网友发表的言论? 财富值86

2016-09-21 08:06发布

如何看待乔任梁死亡事件网友发表的言论?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10条回答
社交网络上最近有一部关于丧尸的韩国电影很火,电影的名字叫《釜山行》。电影内容大概是,病毒污染产生丧尸,丧尸咬人人变丧尸继续咬人。丧尸在黑暗里无法正常行动,却对声音敏感,见到人就扑上去咬,却不知道怎么开门。

昨天晚上和朋友微信电话聊了两个多小时,挂了电话之后已经快凌晨。收到了好几条微信,都是关于某男艺人去世的消息。当时的微博服务器好像已经爆了,很卡很慢。

关于该事件的诸多代表性名词一条一条挤进我的眼睛,很辣。这个新闻太大了,我平复不了。不知道是因为新闻的内容冲击力太大,还是因为我下午喝了太多杯奶茶,总之我失眠了。不停地刷微博,很想获取关于这件事最准确和最新的消息,不想睡也睡不着。

热门微博排行榜,微博热搜榜,微博首页,刷来刷去都是同一件事。一条一条点开热门微博里的热门评论,眼睛更辣了。

有冠冕堂皇造谣的微信界面截图,有幸灾乐祸传播谣言的微博界面截图,有义正严辞辟谣的营销号,有正义凛然批判造谣者的网友,也有像我这种不敢相信只求是假消息的吃瓜群众。

夜那么深,刚下过暴雨的北京在电闪雷鸣之后愈发显得安静。而我的却被吵得睡不着。闭上眼睛以为过了好久,翻来覆去再睁开的时候,原来不过几分钟。

一时间太多的声音钻进我的耳朵,四面八方涌进来的信息量仿佛让我看到前赴后继的丧尸们。太乱了,世界处处釜山行。口口相传的舆论热点个个都是丧尸,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好吵,好难抗争。想跑,不想被丧尸咬,更不想变成丧尸咬别人。

黑暗让人恐惧,但却可以通过黑暗躲过智商低下只会咬人的舆论丧尸。光明世界里的正义和批判,黑暗角落里被隐藏的真相,哪个更苟且,哪个更磊落?

在这个事件里被广为流传的两个名词,一个是SM性窒息,另一个是抑郁症。大众对前者是唏嘘鄙夷,对后者是同情叹息。
请问,有什么好鄙夷的?又有什么好同情的?收起你带色的眼镜好吗。

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特殊癖好和特殊疾病的健全身心,所以对深陷在这两个名词里的人发出刺耳的声音吗?真想变成开门的奶奶让世界安静下来啊。

我们的世界里,太多丧尸,似病毒迅速传播的丧尸,光鲜外表下内心腐烂的丧尸。避之不及,惟有躲进暗无天日的黑暗里,却更光明。

最后,愿逝者安息。
你再也不用听到这世界的嘈杂,挺好。
关于网上有好多人说“不要传播乔任梁sm而死的谣言,都已经证实不是了,死者为大!”我想说吧,
第一:sm在知乎上被很多人说是一种disorder,但是医学上并没有把他认作一种clinical paraphilia,只是一种把性快感建立在痛感基础上的性行为而已。没有什么值得被歧视的也没什么值得被禁止讨论的。如果通过他的悲剧给更多在这方面有疑惑或遭受痛苦的人一些启示,不是也挺有意义的么。
第二,没人是现场法医,都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你愿意相信他是抑郁症我愿意相信他死因是sm都是个人自由,你不能强迫我去相信你信的。说出来的时候都相当于在散播谣言,你散播的谣言就比我散播的要高级么?
第三,活着的时候说人家在天津事故的时候发了一个有异议的微博用尽了恶毒的话,人家去世了立马变圣母,到现在还在搞死亡崇拜,大清亡了你不知道么。
第四,你觉得有哪个经纪公司会承认自己的艺人是因为sm致死?幼儿园的小朋友纯纯的好可爱呢!
第五,用“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去思考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你会发现生活中无谓的(所以并不等同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烦恼少了很多。
大家都只对自己以为的真相深信不疑。

来自公众号“孤独的人不睡觉


”晚上在江边跑步的时候,手机上的各种新闻APP接连推送着一条消息:“演员乔任梁意外去世”;然后,朋友圈里也都刷起了关于乔任梁的消息。


讲真,”乔任梁“这个名字我只是听说过几次,在脑子里并线不起他所扮演过的角色,也想不起他的样子,貌似他曾经是《加油好男儿》的亚军,而去年则在《我们相爱吧》中也有些人气。但总而言之,他不算大红大紫的明星,我甚至把他和另一个乔姓的男明星搞混了。


出于围观的天性,我打开关于乔任梁意外死亡的报道,所有的来自正规媒体的报道里都没有写明乔任梁死亡的原因,基本都是用于陈述事件本身的通告。又出于八卦的天性,我开始看各种新闻APP的评论区,并在微博上搜索着相关信息,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无数的网友们都在说一个词——“SM”,键盘党们纷纷在不怀好意地揣测着乔任梁的死亡是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而进一步发展成指责乔的人品,甚至说这只是乔的一次恶意的策划而已——阴谋论已经成为舆论的中心。


虽然我并不让熟识乔任梁,更别说是他的粉丝,但这些不怀好意的键盘当和那些跟风的“吃瓜群众”的恶意揣测和阴谋论,则着实让我看不下去了。


“死者为大”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做过了什么,当他的生命小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无限悲情,可以泪水盈眶,可以默默哀悼,可以怀念,可以沉默,可以事不关己,但绝不可以不负责任地揣测、八卦、指责甚至谩骂。


这个世界上,最弥足珍贵,最值得尊重的,不是权力、不是财富、不是其他的一切,就是生命本身而已。


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的亲人朋友们的生命,而是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敬。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平时胆子特别小,看到蟑螂会一下子蹦到几米之外;也特别怕看鬼片,从头到尾全都闭着眼睛不敢看画面。


有一次遇见,我便问她:你这胆子那么小,你们以前学人体解剖的时候,你下得去手?


她说:真的上解剖课的时候其实一点都怕。


我问: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面对的都是人而已,只是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人,他们又不是鬼,也不是蟑螂。


我更好奇:那都是尸体啊!这么血腥的你都不怕?


她说:真的不怕。我们在每次解剖课之前,都要先向他们鞠躬三分钟,我们的老师会让我们一起说“感谢大体老师”。时间久了,这些尸体在我们的心中就是老师,我们眼中只有敬意。哪怕他们生前就是死刑犯,但在此刻,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尊敬而已。


后来,她还参与了一次急救,而那个被救治的人,则是2014年7月15日杭州纵火案的嫌疑犯:他当时全身90%烧伤,奄奄一息。我的这位朋友和她的医生同事们整整通宵了两个晚上,才把这个嫌疑犯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当时就有很多舆论指责说:为什么医院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救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简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简直就是纵容犯罪!


后来我问她:你是怎么想的?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还没有被法庭宣判有罪之前,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受了重伤,医生当然要全力以赴。即使他已经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他也应该拥有生命的权力。这就是希波克拉宣言。


希波克拉宣言,不仅是医生行业者所应该熟知,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它的最核心的意义: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而对死亡充满敬意,则是尊重生命的最直接的体现。


有一张图我想很多人都记忆尤深: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一支来自日本的救援队,向一位遇难者的遗体深深鞠躬——这就是对死亡的敬意,哪怕你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你也不知道他生前是做过什么,但这个人现在去世了,他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他就值得我们尊敬——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将成为这样。


国人对于死亡一直有一种十分复杂和矛盾的情感。无论是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在近百年来的唯物主义,都在尽量地回避“死亡”这件事情,而回避的结果,则是让很多人对“死亡”毫不在意,对于死者毫无尊敬可言;而另一方面,“回避死亡”又导致国人认为”死亡“这件事情充满了晦气,认为死亡所代表的只是“恐惧”、“悲伤”而已。


正是对他人的“死亡”的毫不在意,和对自己的“死亡”的充满恐惧,让国人产生出了非常畸形的“死亡观念”——我们似乎特别喜欢消费他人的死亡,毕竟他人的死亡和我“毫无关系”,而我们又很害怕直接谈论、面对自己的死亡,所以导致每一天都活在了焦虑和对未知的恐惧之中。


这就是可悲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死亡是一种晦气“,从而让我们认为“死者”也是一种“晦气”而已,既然是“晦气”,又何谈“尊重可言。


尤其是任何的公众人物的去世,都成了很多人发泄自己内心焦虑、恐惧的目标——他们通过不怀好意地评论公众人物的死,从而转移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就是这如此。


前不久年前的演员徐婷去世,网上就对她的死亡有着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称她的死,都是因为她自己是个神棍,不信西医,非要信中医。这种评论,在我们敲下键盘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觉察到什么,但这却已然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我们根本不认识她,我们所对于她的消息全都来自媒体而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一个不认识的人的死呢?


我们为何要生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等死而已。无论我们有多少钱,成功抑或失败,我们都将会在有一天突然死去。死去的过程非常短暂,短暂到根本无法察觉。当你死去之后,你的意识或许消散或许还存在,但如若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以调侃你的死亡为了,你又该如何去想?


你的死亡,也许只有你的家人和最最亲密的朋友会感到伤心。但


希望能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对于任何人的死亡都能保持敬意:无论你认识不认识他,无论他曾做过什么,无论你喜爱或是讨厌他,都会保持敬意——你可以悲伤,可以怀念,也可以默默点一支蜡烛,但不会去恶语中伤活着不怀好意地揣测。


当我们尊重死亡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客观、全面、理想地去审视“死亡”这件事情,我们才会渐渐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才会真正开始明白: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尊重死亡,才能真正尊重依旧生活着的自己,进而尊重每一个生活着的其他人。


PS:刚才刷微博,看到@全名星探 居然还派出了狗仔队,去乔任梁家中直播拍摄。我只能说,这已然是超出了“对死者大不敬”的极限了,这样的媒体,即使吸引了眼球,也只是吸引了一大批low逼的眼球而已。

首先对死者表示哀悼。 ️

昨晚这件事刚刚传出来的时候,好奇心驱使,跟朋友在微信群里进行了各种猜测和讨论,从怀疑到确认,只短短的几十分钟,广大网友已经把微博刷得服务器瘫痪了。


有表示震惊的,有散播谣言的,有事不关己的,有冷嘲热讽的,有蹭着热度打广告的......朋友圈有个人分享了Rihana的《S&M》,配文“应个景”,我激动地评论“你有病吧,别人的死在你眼里是件好玩的事?”然后他删了这条动态。我知道这样的人不止他一个,即便是不认识他是谁的人,也赶着潮流般地发一条“xxx是谁?他死了?”
我告诉朋友朋友圈被刷屏了,什么人都有我心情很复杂,想把一些智障拉黑,他说你还去评论他也挺无聊的。然后他说他喜欢的态度是——“关你屁事”。
我只想说,去你妈的。


人越长大越恐惧死亡,就在死亡真切发生的时候,我会猜测会怀疑,会害怕会祈祷,但我没办法做到心如止水。我想知道真相,讨论每一种可能,我想弄明白啊,因为我怕。这样的死亡,会不会有一天就在我身边发生,会不会发生在我在乎的人身上,所以我希望我身边的人可以了解,而不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我还怕,如果一开始传出的SM致死的消息一旦被证实,社会各界对性少数人群的偏见必然会越来越大,我们的路会更加难走,可悲的是,我认识的他们之中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还幸灾乐祸地开着玩笑。
现在官方证实是抑郁自杀,真相怎样已经不重要了,但是不管哪一种死亡,都应该被尊重。


说回网友的言论,关注不代表一定要插一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所以你也许只是说说而已,但难保别人看到你这么说觉得有道理就信了。人言可畏,人心更是可畏啊。

再次对死者表示哀悼。 ️
他死前想逃避这个社会,死后发生的事件却无限次作证了他选择的正确性。

如果你是一个警察,那么你应该履行职责,按照规章解决好案件。
如果你是经纪公司,那么你应该妥善处理乔任梁遗留的工作。
如果你是他的朋友,那么你应该好好安抚他的亲人。

如果你只是一个路人甲,心里点上一支蜡烛,默念一句走好,就是最大的功德。
看待?
轮不到你看待。
你可知不分时宜的吃瓜群众,是最大的恶。
这个答案是昨天半夜sm窒息说法炒作到高峰的1点左右在手机上写的,这导致很多昨天半夜没看到那些不看评论的人和我出现了视野断层。后来事件发酵,有朋友认为我这篇答案暗示乔任梁就是死于sm活动中的意外,我绝没有这个意思,要真有朋友误解了,我在这里正式道歉!
但后来我已经把时间点列明了,把当时的舆论背景补充了,还有人在评论区言语攻击。当时我不明白,我这个答案落脚点是公众舆论有没有问题,不是分析死者死因,还替死者谴责那些辱骂调侃他的人,怎么会有人误解成定论死者死因了,理解能力有问题?后来我发现,存在那么一部分人,只要同时出现乔任梁和sm两个词,就炸毛了,sm这个词损伤了他们的圣母心。他们没误解,但他们说有人会误解,至于谁误解了,他们找不出来。
9月16日晚,事发2-3小时之后,sm意外致死说法甚嚣尘上,网络上很多人臆测乔任梁死因,对其死亡进行调侃,并辱骂这个性少数群体,我心里非常愤怒,当时的想法是且不说目前死因尚未定论,就算时sm窒息意外死亡,大家也不能辱骂他,调侃逝者。像评论区有些朋友指责的那样,这个答案也的确有为sm爱好者“洗白”的成分,因为这个群体的确在昨天的舆论暴力中受到了诽谤和伤害,我觉得应该有人为他们发声,适度科普,消除误解。大家不能只尊重死者不尊重活着的人。

我回答的是“如何看待乔任梁死亡事件网友的评论”。我已经表达了除了警方,没人有资格对乔任梁的死因做毫无根据的臆断。为了论述这个主题,我使用了一些“一万分之一,乔任梁死于sm意外”这种说法,不这么写我没法进行下一步的阐述,“就像我说万一家里发生了煤气泄漏,那应该关闭阀门,开窗通风”我的先说“万一煤气泄漏”
昨天一点多那个时间,有媒体新闻中提到警方说死者头套黑色塑料袋,身上有伤痕,我是基于这个消息,认为sm意外之死是一种可能性,抑郁症自杀也是一种可能性。一个警察朋友说自杀使用塑料袋,需要配合麻药,否则求生本能会破坏塑料袋,他认为两种可能性都有。我要道歉的是我当时没有严肃考证那个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我的严重错误,目前我仍不知道这则消息是否真实。
目前种种迹象来看,乔这件事抑郁症自杀可能性的确较大。但本着对死者和关注者负责的态度,我们需要等待警方的调查,只有警方才有资格对死因进行判定。通过现场痕迹和法医鉴定得出的结论比那些不符合刑事判定逻辑的猜测可信的多。



以下是原答案,对一些时间点和新的证据作了修改。
------------------------------------------------------------------------------------------------------------------------------------------

目前的信息来看,死者死于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但抑郁症自杀也好,性窒息意外也罢,都没任何道德问题。16日晚性窒息意外致死的消息刚爆出来时,评论下边全是SM变态,或是调侃之。目前死因还不清晰,但就算是sm中发生意外,怎么就是变态,有病了?也同样应该给予理解表示惋惜吧。
后半夜微博风向变成了抑郁症死因已确定(此时并没有任何官方和公司的消息),只要提SM就是炒作,对死者不尊重。事实上警方还没调查清楚,当时两种说法都是谣言。


希望乔任梁安息。
下边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下这个事。

2016年9月16日晚,演员乔任梁去世了,当晚警方说排除他杀,意外死亡还是自杀尚不明确。官方没给出任何死因消息,这时候没有谁有资格定论其死因,这需要警方参考现场痕迹和法医鉴定结果。但网上对死因谣传两种说法,一种是抑郁症自杀,一种是SM性窒息意外死亡。在距事发不到3小时的此时,微博上很多人就默认人家是抑郁症自杀了,即使这个消息来源和sm意外说法一样,都来自媒体谣传。



自杀和意外性死亡都有可能的情况下,意外死亡还涉及到连带责任人的问题,大家在没丝毫证据的情况下为其死亡定性,就是自杀,其他说法,即使是有理有据的,也都是脑子被驴踢了,也都是傻逼。对意外死亡有责任的人不用付法律责任了,可以逍遥法外了,保险也不用赔偿了。


可以看出,事发2-3小时后,两个死因都还是谣言,没有任何官方消息和警方定论,大家都选择默认抑郁症死亡这种谣言是真相。大家认为这种死法对死者来说更“体面”,这其实是一种善意。大家不愿意看到一个当红偶像因为一种在他们看来恶心和罪恶的方式死去,并且认为一切提到这种可能性的都心怀不轨,是怀有阴谋论的。
出了这个事,媒体和营销号会怎么办呢?在所有新闻都是“猜的”情况下,哪个能把这种猜测猜得更让大家满意,就能获得更高的转发量,获得更多点赞,更多粉丝或公众号关注。带来的流量越多,就能换成更好的商业利益。
当一个这种“猜得好的”说法出来,获得高转发,其它媒体和营销号会马上采取同样的说法,以获得更高流量,这种转发多了,舆论自然就成了猜的好的那种说法了。
总结来说,转发抑郁症死因为其惋惜的群众都带有善意,因sm这种可能性死因辱骂调侃死者的都带有恶意,说其抑郁症自杀同时踩一脚sm群体的,也带有恶意。
比如这种:“如果乔任梁真是sm致死,会有那么多人为他发惋惜微博?只怕都沉默不语,避之不及吧”。“别恶心我了,这种人多一个少一个有什么分别”我要抵制这种如若真是这个死因大家就该“沉默不语,避之不及““不为他惋惜”的态度,这是一种恶意。这传达出了很多人对一个性少数群体“避之不及”“死了也不值得惋惜”的恶意。大家都是人,都是没有道德问题的合法公民。


那么在两种死因都有可能的事发2-3小时这个时间点,媒体和营销号盲目引导舆论说是抑郁症自杀的行为有没有危害?
大家是否还记得一个月前孙杨说1500 meters, I am the king.之后预赛失利没进决赛,网友的评论是怎样的?失望和谴责盖过了孙杨400米自由泳金牌的祝贺之声。
霍顿事件后,大家统一口径骂霍顿,几天后游泳队女队员药检出了问题,这时候舆论又是怎么转向的?
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种舆论转向呢?大概是这样,孙杨说那句话,只是一句赛前的自我激励,而大家认为他一定会得冠军,否则给国家丢脸。霍顿说中国游泳队嗑药,大家没去看游泳队之前的药检历史,没去找证据证明我们没嗑药,而是下意识选择了自己愿意相信的----中国人不可能嗑药,然后几乎所有骂霍顿的言论都是骂人家祖宗十八代,而不是有理有据的反驳。
联系到乔任梁死因事件,开个脑洞,试想过几天调查结束,如果万一警方说乔任梁真是因性窒息意外,舆论会不会像之前一样倒戈?会不会有很多人说“打脸了吧,什么抑郁症,还不是搞sm活该”。
这样,我更不认为16日晚在事情没任何证据前就引导舆论说一定是抑郁症致死是一种合适的做法了。

从网友评论能看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一部分人分不清关注和蹭热度的区别。

乔任梁是公众人物,是个明星,明星的私下生活都能获得大量关注,谈了女朋友,分了手,发个微博,机场衣着,婚礼,生孩子,送孩子上学,出轨,逛街,吃个火锅。。。这些其实和他们演员的本职工作没有丝毫关系,你看到陈道明,斯琴高娃有这些新闻么?演员和偶像收入结构不同,这些和作品没关系的关注为明星带来了商业利益,曝光度是其商业价值的一部分,私下生活的皮毛都被关注,死亡自然也被关注,尤其是争议性的死亡结果,更会被关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玛丽莲梦露,同样被判定为自杀,但她的死因到现在都还被做成探索节目,其中负面新闻不少,和总统婚外情,间谍,下毒,这时怎么人们没再说“死者为大”都闭嘴?明星消费着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消费着明星,互相消费。明星们直接或间接从其曝光的私生活中赚取商业利益的明星,生前已经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变成了赚钱的家伙,其死亡被关注,再正常不过。
大家如何区分蹭热度和关注的区别?很多营销号也用抑郁症说法蹭了热度,浏览量超高,涨粉特别多,更有甚者安利保健品,这才是人血馒头,用私信新闻给产品做广告。但这符合大家心里对真相的预期,于是没批判的那么厉害,多有关于抑郁症死因的营销号文章都没人骂蹭热度。相对来说,很多说sm死因的营销号的确过分,的确该骂,问题是大家不止步于此。提及sm这个词的所有言论,均被批判为蹭热度。
比如这个答案:
媒体大多报道sm意外时,关于死者和sm的调侃,辱骂的微博满天飞,这时知乎发了一个科普微博,这个微博在抑郁症说法越来越多时就删除了,但被截了图,随后被拎出来骂蹭热度,没人性。



这则微博没有指名道姓说乔某某死于性窒息意外。在漫天谣言下,来澄清SM的起源,意义,和为什么产生。想来一个不了解这种东西的人第一次看到某艺人可能死于SM,大概会被评论所误导,觉得这是十恶不赦的变态行为,看到这个科普,可能就稍微懂得这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一种取向而已。对乔先生的事,也有了更公允的新看法。这难道不好么?凡是发和此事有关的消息和科普都叫蹭热度?知乎有必要借这件事层热度?
在抑郁症和SM都有可能是死因的情况下,SM被曲解,抑郁症在大众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那知乎作为一个知识问答平台发一个科普就是“人血馒头”了。这叫圣母婊吧,抑郁症死亡,就为其忧伤,SM意外,就跳起来说不尊重死者。

“虽然对他不了解,但是还是希望他走的时候是安然的。。。”要知道这两种死法都不安然,抑郁症之前前极度痛苦,决定死的时候也很痛苦,自杀的时候痛苦达到顶点,可能有那么一瞬间的解脱感,但更多的是放不下和对亲人的愧疚,但这时候痛苦的根本想不了那么多。而塑料袋套头自杀是一种极其痛苦的自杀方式,有刑侦经验的人甚至说必须要配合麻药,否则求生本能会破坏塑料袋。试想一下自己把自己掐死是一种什么难度的事?而性窒息死亡应该是极度快感中几乎失去意识,或死亡之前呼救不成。这位朋友说这句话心是好的,但说实话基本对死者卵用没有,不认识死者家属,所以对安慰家属也卵用没有,用处是能让自己好受一点,并且潜意识流露自己的爱心和善良。
抑郁症自杀说明死者死前度过了极度痛苦的几年,独自承受了很多压力,最后实在承受不住,才选择自杀,可能之前还有自杀不成的经历。性窒息意外致死说明死者生前没病,过着寻常的快乐烦恼交织的日子,最后的死亡是个意外事件。在没依据的时候,一些人就臆断死者抑郁症自杀,我不敢说这是完完全全的善意。说白了有人对抑郁症的了解并没比对性窒息的了解深入多少,只是对后一种行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鄙夷。


再看一下某新闻客户端的网友评价
着了这些评论,我更觉得科普是有必要的,人和人互相理解是有必要的。
SM是一种亚文化(评论区有朋友说侮辱文化两个字。亚文化不是主流文化,是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这个说法取自社会学性学领域知名学者李银河教授的说法,详见其著作《虐恋亚文化》),是一种性偏好,不犯法,也没有道德问题,但是窒息的这种方式有危险性,在对这方面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尝试,有死亡风险。这种小众文化大家都不理解,也不愿意了解,不愿意给予舆论上的宽容,都说这是变态行为。提到死因或许是SM的微博评论区下边不是调侃的,就是“愿天堂没有SM”“愿天堂没有gay”,充满了对性少数群体的鄙夷和批判。大家甚至愿意相信如果乔真的参与SM,那肯定是被人强迫的。毕竟“好人哪能玩这么变态的东西”。
sm是一种非常态性行为,评论区里有人说不正常,我回答说这种行为不是常态行为,甚至很多行为让没这个爱好的感到不适,但的确比大家想象的普遍,程度越低的越普遍,高危行为的确没那么普遍。但大多有此行为的人都在其他方面都和大家一样,是正常人,是认真工作,认真纳税,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爱国的正常人。
说到底,大家在性行为中获取快感的方式不一样,异性恋理解不了同性恋的做爱方式,非sm爱好者理解不了sm爱好者的做爱方式,sm爱好者在普通的性行为中缺乏快感。这是关起门来的事儿,关起门,没人有资格人强迫你用你不喜欢的方式做爱,出了门,大家都正常投入经济建设,没人有资格贬低其他人的做爱方式,也没人有资格按的性行为方式不同把人分个三六九等。问题是非sm爱好者异性恋数量大,话语权也就大,于是同性恋被逼婚了,被逼着和异性做爱以获得社会认同,夫妻双方都悲剧。



大家口口声声“死者为大”,不让说任何关于死者的负面消息,但有些恶意评论的确伤害到了这个群体,抹黑了这个群体在大众中的形象,关于这种已经造成的伤害,大家却丝毫不在乎。
所以,在这种双标的舆论环境下,万分之一,乔先生死于sm意外,乔的公关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死因说成抑郁症自杀。无论乔的死因是这两种的哪一种,那盖棺定论一定是自杀,舆论也愿意相信是自杀。所以就算万分之一的可能,乔死于性窒息意外,那么乔的公司根本不会承认。这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是对死者最好的保护。

假设乔真的死于SM,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在这方面知识不足,选择的伴侣不靠谱,那么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是在进行这种活动的时候要小心谨慎,没有把握就不要进行,如果要进行,那请找靠谱的同伴一起。而不是玩SM的都是变态,活该去死,死后受到调侃。

每年玩这个死的好多,不光他一个人,只不过乔是明星,被关注了。英年早逝,花朵凋零,这足够遗憾,足够令人悲伤,但并不shame。shame的是主流文化和大众对此的回避和抹黑,根本不愿意了解一点自己一无所知的东西,不想了解一点错也没有,不知道SM为何物的人,可以继续不知道下去,毕竟大多数人生活中真的接触不到。还可以自称“宝宝只知道SM是一个韩国娱乐公司,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啊”,并以此为傲。这些人可以在评论区说“SM我不了解,这辈子不想也不可能接触,不妄加评论”。
就算有那么一个男艺人,参与窒息性活动,导致意外死亡,那么一个文明的社会也应该给予尊重,表示叹息,并且为其他有窒息性活动意愿的人敲响警钟,提示风险,安全放在快乐前面。
希望如果日后再出现素人因此而死的新闻,很多“吃瓜群众”通过此次事件的科普,了解这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变态活动,是一种有风险的性活动,会对此事的死者表示哀悼,评论区的主流风向是“注意安全”“谨慎第一”“不要轻易尝试”而不是“变态死了活该”

而如果有人死于抑郁症,那么少一些评论“好好的怎么就自杀了”,“抑郁了想点开点多好,何必走绝路,不理解”,“怎么不为父母想想”何不去看看抑郁症相关的百科,这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简单的心情不好,而一种需要药物干预治疗的疾病。现在抑郁症发病率上升,大家身边的亲戚朋友可能正经历这样的问题,了解一点,知道怎么正确对待这些人,支持谈不上,至少能做到别说蠢话给他们压力。


总结:
如何看待乔任梁死亡后网友评论?
国人已经度过了鲁迅那时围观同胞之死哂笑之的阶段,也度过了文革批判一切牛鬼蛇神的阶段,同样度过了二十世纪末不兼容非主流意见的阶段,国人目前能包容不同的意见,能就一些基本的社会问题保持三观正确的一致意见,但在某些时候又会遇到希望散发善意但方法不成熟的问题。大家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了,都能对悲惨之事报以同情,但是很容易被道德绑架,很容易被煽动。
这件事情让我非常难过。

不是因为我粉乔任梁,乔任梁这三个字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明星的名字。我难过的是公众的态度。

死讯刚一确认,我的朋友圈就炸锅了。有说“珍爱生命远离XX”的,有研究死因的,有分析人品的,有庆幸自己偶像平安的,更有甚者,发表了“导演是男是女”这种不负责言论。

我的朋友圈只是一个小圈子,在更大的圈子里,人们用怎样的语言去讨论这件事,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我连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说这些言论会对乔的亲友与粉丝造成多大的二次伤害。

在死因尚未确定之时(目前流传的版本主要为XX与抑郁症),且不说贸然公布死因是否侵犯了他人隐私,某些看客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般看热闹的、以消遣死者的心态进行武断讨论甚至攻击死者的行为,让我觉得特别恶心。

太多太多的时候,我们对他人缺少了最基本的尊重。但是大家别忘了,今天你恶意揣度、中伤他人,明天你就也可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刀俎任人宰割。

多一点善意,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斯人已乘黄鹤去。望逝者安息。

以上。
娱乐圈,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供人消费的事物,只不过消费品同样是人。

踏入娱乐圈,就意味着浑身上下内外生活都可能会摆出来供人消费。

消费者要的是发泄自己的崇拜欲,以及窥探欲。他们的欲望造就了娱乐圈。如果没有这些欲望,就只有歌唱家、舞蹈家、表演家、人民艺术家,不会有小鲜肉萌妹纸冷酷欧巴性感御姐。如果去掉了源源不断地对偶像的崇拜与窥探的产品供应,娱乐圈这所流水厂房,什么都不是。

买方卖方,你情我愿,周瑜黄盖……

你说这里面谁错了?要说有错,大家都错了,造星公司错了,吃年轻饭搞噱头的明星错了,粉丝们错了,这个社会错了……

但是,所有人都错了就是所有人都没错。

所以,这条供应链继续运转着。

所以,产品的最后一部分也被理所应当地消费掉了。

前天晚上乔任梁死于自杀,用塑料袋把自己给憋死了。

很多网友在猜测这是不是SM等等之类的。

不过后来被啪啪打脸了。


其实对一个死者的嘲弄是对痛苦的最大不敬。


不得不得说,中国广大人民的娱乐精神已经快赶上美国了。

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书叫《娱乐至死》。

就是描述美国这样的一个国家越来越娱乐化,任何事都变得娱乐化。

每个人都活在这种不自知的快感中。

如果社会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很可能就会变成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

只要想快乐,吃点精神药就可以很HIGH而且不像毒品有副作用,然后又各种满足性的渠道,有各种享乐的工具。


我经常还和其他猫交流,说娱乐化本质是一种变相的愚民。

过去的愚民是不给你看书但你还想看书,现在的愚民是让你变得喜欢追求各种低级趣味,然后让你自己主动不看书。

发明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引诱你,商业发明各种广告来诱惑你。

也许你沉浸在电视、网络、whatsns、游戏、韩剧、美剧、网文、约炮、酒、总之各种吃喝玩乐不能自拔。


我不是说追求低级趣味就不好。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主动追求,而是被这个社会推着走的而不自知。


所谓的人娱乐化之后,就变成了应激反应的动物。

外界给你制造点刺激,你就立马做出一个反射行为,然后被大脑里的那个神经中枢给控制着,这不是你,这是那个神经在控制着你。

而这个神经回路就是社会诱惑的不断强化让你形成的。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whatsns业的普及已经改变了很多宅男的神经回路了。

就是从小看A片长大年轻男性,他们的大脑回路多多少少都被各种whatsns片改变了。

比如阀值变低、对异性的性欲过旺、总是幻想不雅场景、手淫难以控制、和异性相处猥琐(主要是脑子里被性充斥着)等等。

这都是长期看A片对大脑造成影响。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不读书就爱玩,就爱沉浸在这样的娱乐中,然后只要有什么事件对事情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判断,全凭借情绪来控制行为缺乏理性思考。

也是由于这样的生态影响造成的。

我也是个年轻人,好像我这样去批判年轻人就如同过去的老年人批判我们一样。

事实的真相不是这样的。

虽然我批判,但我也理解。


任何社会都一样,一定是有阶级划分的。

以前的阶级划分靠血统,现在的阶级划分靠教育、靠知识。

如果上层人民的教育资源都被底层给抢占了,那他们就无法形成阶级固化了。

阶级之所以可以固化就是因为更高的阶级可以占有更好的教育。

这无形当中就拉开了距离。

而对下层给他们一些快乐,让他们沉浸,而上层们就去占有有利的资源,从而进一步完成固化。


美国社会目前大致如此。

阶级固化很严重。

底层人民活在各种体育、娱乐、影视作品中。

而上层的人在各种社会名利资源当中撺掇。


眼看中国慢慢也会变成这样了。

所以我们批判的年轻人大多数属于底层。

哈哈,这是不是有点何不食肉糜。

本身条件就不好,父母没有好的引导,社会还要去批判,其实更容易造成上进心不足,缺乏改变自身的动力。


但不管怎样,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也好。

要改变现状,从读书学习思考开始吧。

这个时代表面上看是个娱乐的时代,但骨子里还是个知识的时代。

有了知识可以脱离这些趣味转而追求更高级的享受,也可以创造财富,脱离物质和精神对自己束缚。


只是由于阶层不同,而导致对追求的不同的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而下层的年轻人多看看书,多学习学习不太被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控制,这就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

但确实难。


毕竟社会在塑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和社会在共同依存着,所以被影响是很正常的。

只不过想要活的不那么没有自主性,就需要时时刻刻的去觉察这些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乔任梁这个事,本质上也是有人蓄意炒作。

因为毕竟抑郁症死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

抑郁症死亡率已经仅此于癌症了。

多说两句抑郁症的事。

抑郁症是一种生理加心理疾病。

我自己得过,而且是重度的。(有机会我和大家好好谈谈这个话题)


确实得抑郁症会生不如死,自杀冲动会频发。

这个需要去医院看,去找正规三甲医院,精神专科去看。

当然即使在成都这个地方最好的医院都可能不靠谱,但总有一两个医院是靠谱的。

这个就需要找病友什么的打听打听。


该吃药的就吃药如果实在无法调节。

心理咨询往往都是辅助了。

因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激素分泌和不同很不同。

等于是有一种激素分泌太少了,让人彻底丧失了愉悦感幸福感。

这不是靠心理调节能做到的,尤其是比较严重的。

心理卫生在中国任重而道远,年青一代至少要科学对待。

不要那么去嘲讽。

这是一种神经类的病,理性客观对待就好。

不懂不要乱说,这样会对病患造成很大影响。


而且抑郁症也是全球化加重趋势。

这是后工业化时代推演而成的,可以说是压力给人们造成的各种社会无形有形的压力。

不是说好的科技给人们带来幸福么,可为什么越活越累啊。

物质丰富有丰富的好,但太丰富了导致选择太多了,人们就会迷失。

如果选择少点,诱惑少点,其实还不那么容易让人浮躁和焦虑。


乔任梁这个事。

民众做八卦娱乐一个死者,确实不太人道了。

只是就事论事,抑郁症死亡的,那就谈谈抑郁症就好了。

去意淫YY别人的私生活确实太没劲了。


当然知乎上面会理性一些,但毕竟知乎的群体还是相对精英的多。

其他的网络圈子就未必了,可能都是在拿着开玩笑。


接着说蓄意炒作的事。

不管在学术圈、教育圈、商界、政界、医生、白领等等。

哪个圈子都有小有名气得抑郁症自杀的。

我一朋友的大学老师就抑郁症自杀,自己用丝袜把自己吊死在宿舍。

才30多岁。

其实仔细打听一下,你身边总有一个两个得抑郁症的,没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说罢了。


乔任梁死前也不是一二线明星,至少他不死,我连他是谁都不知道。

当然有可能是我老了,反正我也不看电视剧啥的,也不太关注娱乐圈新闻,不知道这些新明星也正常。

不过我的观点从来都是,任何流行的东西我都很警惕,但经过时间岁月沉淀的东西我能了解的都尽量了解。

但他死后,新闻迅速遍及各个角落。


为什么其他的圈子有名气得抑郁症的人自杀不报道,偏偏就报道他呢。

其实我以为,还是为了迎合现在的需求。

一个教授自杀,我觉得大家可能不太那么关注。

明星自杀大家的八卦情绪可能会比较被调动,娱乐情绪自然更是。


不管怎样,娱乐圈的新闻总是最能抓住眼球的。

娱乐圈配合传媒界。

传媒需要曝光量这样广告什么的才好进,娱乐圈又是一个炒作圣地自然是好伙伴。

人们对于娱乐的追求是饥不择食的,只要有好玩,爆炸性的新闻出来。

马上掏出手机朋友圈转,转,转。

然后就开始沉浸在讨论的盛宴中。

虽然这样的流行性会迅速消失,但过不了多久又会有新的新闻出来来吸引眼球。


我们是活在一个人为制造娱乐的时代。

以后更加是这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的农民人口肯定会大大减少。

美国农民也就占其人口1%,中国还有5亿。

加上人工智能的到来。

工业人口也会慢慢减少。

剩下的人,全部都会去服务行业。


如果社会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

那么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高了,转而会追求精神享受。

而最便捷快速的精神享受就是游戏和娱乐。

可以预见的是,以后的人,从事为他人带来欢乐的行业或者职业会越来越多。

而且各种娱乐产品会被发明。


只要你有钱有闲你可以享受任何肉体和精神上的刺激。

这真的就是一个美丽新世界啊。

可惜赫胥黎下的美丽新世界并不美丽。


美丽之下充斥着人性的堕落,充斥着民众的愚昧,充斥着历史的遮掩,充斥着冰凉的情感,有的只是人类动物的欲望,人类的高级需求慢慢被这些动物欲望所掩盖和腐蚀。


我们活下去只是为了娱乐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