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1 08:06发布
来自公众号“孤独的人不睡觉
”晚上在江边跑步的时候,手机上的各种新闻APP接连推送着一条消息:“演员乔任梁意外去世”;然后,朋友圈里也都刷起了关于乔任梁的消息。
讲真,”乔任梁“这个名字我只是听说过几次,在脑子里并线不起他所扮演过的角色,也想不起他的样子,貌似他曾经是《加油好男儿》的亚军,而去年则在《我们相爱吧》中也有些人气。但总而言之,他不算大红大紫的明星,我甚至把他和另一个乔姓的男明星搞混了。
出于围观的天性,我打开关于乔任梁意外死亡的报道,所有的来自正规媒体的报道里都没有写明乔任梁死亡的原因,基本都是用于陈述事件本身的通告。又出于八卦的天性,我开始看各种新闻APP的评论区,并在微博上搜索着相关信息,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无数的网友们都在说一个词——“SM”,键盘党们纷纷在不怀好意地揣测着乔任梁的死亡是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而进一步发展成指责乔的人品,甚至说这只是乔的一次恶意的策划而已——阴谋论已经成为舆论的中心。
虽然我并不让熟识乔任梁,更别说是他的粉丝,但这些不怀好意的键盘当和那些跟风的“吃瓜群众”的恶意揣测和阴谋论,则着实让我看不下去了。
“死者为大”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做过了什么,当他的生命小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无限悲情,可以泪水盈眶,可以默默哀悼,可以怀念,可以沉默,可以事不关己,但绝不可以不负责任地揣测、八卦、指责甚至谩骂。
这个世界上,最弥足珍贵,最值得尊重的,不是权力、不是财富、不是其他的一切,就是生命本身而已。
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的亲人朋友们的生命,而是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敬。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平时胆子特别小,看到蟑螂会一下子蹦到几米之外;也特别怕看鬼片,从头到尾全都闭着眼睛不敢看画面。
有一次遇见,我便问她:你这胆子那么小,你们以前学人体解剖的时候,你下得去手?
她说:真的上解剖课的时候其实一点都怕。
我问: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面对的都是人而已,只是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人,他们又不是鬼,也不是蟑螂。
我更好奇:那都是尸体啊!这么血腥的你都不怕?
她说:真的不怕。我们在每次解剖课之前,都要先向他们鞠躬三分钟,我们的老师会让我们一起说“感谢大体老师”。时间久了,这些尸体在我们的心中就是老师,我们眼中只有敬意。哪怕他们生前就是死刑犯,但在此刻,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尊敬而已。
后来,她还参与了一次急救,而那个被救治的人,则是2014年7月15日杭州纵火案的嫌疑犯:他当时全身90%烧伤,奄奄一息。我的这位朋友和她的医生同事们整整通宵了两个晚上,才把这个嫌疑犯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当时就有很多舆论指责说:为什么医院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救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简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简直就是纵容犯罪!
后来我问她:你是怎么想的?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还没有被法庭宣判有罪之前,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受了重伤,医生当然要全力以赴。即使他已经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他也应该拥有生命的权力。这就是希波克拉宣言。
希波克拉宣言,不仅是医生行业者所应该熟知,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它的最核心的意义: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而对死亡充满敬意,则是尊重生命的最直接的体现。
有一张图我想很多人都记忆尤深: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一支来自日本的救援队,向一位遇难者的遗体深深鞠躬——这就是对死亡的敬意,哪怕你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你也不知道他生前是做过什么,但这个人现在去世了,他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他就值得我们尊敬——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将成为这样。
国人对于死亡一直有一种十分复杂和矛盾的情感。无论是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在近百年来的唯物主义,都在尽量地回避“死亡”这件事情,而回避的结果,则是让很多人对“死亡”毫不在意,对于死者毫无尊敬可言;而另一方面,“回避死亡”又导致国人认为”死亡“这件事情充满了晦气,认为死亡所代表的只是“恐惧”、“悲伤”而已。
正是对他人的“死亡”的毫不在意,和对自己的“死亡”的充满恐惧,让国人产生出了非常畸形的“死亡观念”——我们似乎特别喜欢消费他人的死亡,毕竟他人的死亡和我“毫无关系”,而我们又很害怕直接谈论、面对自己的死亡,所以导致每一天都活在了焦虑和对未知的恐惧之中。
这就是可悲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死亡是一种晦气“,从而让我们认为“死者”也是一种“晦气”而已,既然是“晦气”,又何谈“尊重可言。
尤其是任何的公众人物的去世,都成了很多人发泄自己内心焦虑、恐惧的目标——他们通过不怀好意地评论公众人物的死,从而转移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就是这如此。
前不久年前的演员徐婷去世,网上就对她的死亡有着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称她的死,都是因为她自己是个神棍,不信西医,非要信中医。这种评论,在我们敲下键盘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觉察到什么,但这却已然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我们根本不认识她,我们所对于她的消息全都来自媒体而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一个不认识的人的死呢?
我们为何要生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等死而已。无论我们有多少钱,成功抑或失败,我们都将会在有一天突然死去。死去的过程非常短暂,短暂到根本无法察觉。当你死去之后,你的意识或许消散或许还存在,但如若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以调侃你的死亡为了,你又该如何去想?
你的死亡,也许只有你的家人和最最亲密的朋友会感到伤心。但
希望能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对于任何人的死亡都能保持敬意:无论你认识不认识他,无论他曾做过什么,无论你喜爱或是讨厌他,都会保持敬意——你可以悲伤,可以怀念,也可以默默点一支蜡烛,但不会去恶语中伤活着不怀好意地揣测。
当我们尊重死亡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客观、全面、理想地去审视“死亡”这件事情,我们才会渐渐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才会真正开始明白: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尊重死亡,才能真正尊重依旧生活着的自己,进而尊重每一个生活着的其他人。
PS:刚才刷微博,看到@全名星探 居然还派出了狗仔队,去乔任梁家中直播拍摄。我只能说,这已然是超出了“对死者大不敬”的极限了,这样的媒体,即使吸引了眼球,也只是吸引了一大批low逼的眼球而已。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来自公众号“孤独的人不睡觉
”晚上在江边跑步的时候,手机上的各种新闻APP接连推送着一条消息:“演员乔任梁意外去世”;然后,朋友圈里也都刷起了关于乔任梁的消息。
讲真,”乔任梁“这个名字我只是听说过几次,在脑子里并线不起他所扮演过的角色,也想不起他的样子,貌似他曾经是《加油好男儿》的亚军,而去年则在《我们相爱吧》中也有些人气。但总而言之,他不算大红大紫的明星,我甚至把他和另一个乔姓的男明星搞混了。
出于围观的天性,我打开关于乔任梁意外死亡的报道,所有的来自正规媒体的报道里都没有写明乔任梁死亡的原因,基本都是用于陈述事件本身的通告。又出于八卦的天性,我开始看各种新闻APP的评论区,并在微博上搜索着相关信息,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无数的网友们都在说一个词——“SM”,键盘党们纷纷在不怀好意地揣测着乔任梁的死亡是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而进一步发展成指责乔的人品,甚至说这只是乔的一次恶意的策划而已——阴谋论已经成为舆论的中心。
虽然我并不让熟识乔任梁,更别说是他的粉丝,但这些不怀好意的键盘当和那些跟风的“吃瓜群众”的恶意揣测和阴谋论,则着实让我看不下去了。
“死者为大”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做过了什么,当他的生命小时的时候,我们可以无限悲情,可以泪水盈眶,可以默默哀悼,可以怀念,可以沉默,可以事不关己,但绝不可以不负责任地揣测、八卦、指责甚至谩骂。
这个世界上,最弥足珍贵,最值得尊重的,不是权力、不是财富、不是其他的一切,就是生命本身而已。
不仅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我们的亲人朋友们的生命,而是生存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敬。
我有一个医生朋友,平时胆子特别小,看到蟑螂会一下子蹦到几米之外;也特别怕看鬼片,从头到尾全都闭着眼睛不敢看画面。
有一次遇见,我便问她:你这胆子那么小,你们以前学人体解剖的时候,你下得去手?
她说:真的上解剖课的时候其实一点都怕。
我问:为什么?
她说:因为我面对的都是人而已,只是已经没有了生命的人,他们又不是鬼,也不是蟑螂。
我更好奇:那都是尸体啊!这么血腥的你都不怕?
她说:真的不怕。我们在每次解剖课之前,都要先向他们鞠躬三分钟,我们的老师会让我们一起说“感谢大体老师”。时间久了,这些尸体在我们的心中就是老师,我们眼中只有敬意。哪怕他们生前就是死刑犯,但在此刻,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尊敬而已。
后来,她还参与了一次急救,而那个被救治的人,则是2014年7月15日杭州纵火案的嫌疑犯:他当时全身90%烧伤,奄奄一息。我的这位朋友和她的医生同事们整整通宵了两个晚上,才把这个嫌疑犯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当时就有很多舆论指责说:为什么医院要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救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简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简直就是纵容犯罪!
后来我问她:你是怎么想的?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还没有被法庭宣判有罪之前,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受了重伤,医生当然要全力以赴。即使他已经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他也应该拥有生命的权力。这就是希波克拉宣言。
希波克拉宣言,不仅是医生行业者所应该熟知,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它的最核心的意义: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而对死亡充满敬意,则是尊重生命的最直接的体现。
有一张图我想很多人都记忆尤深: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一支来自日本的救援队,向一位遇难者的遗体深深鞠躬——这就是对死亡的敬意,哪怕你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你也不知道他生前是做过什么,但这个人现在去世了,他的生命已经结束了,他就值得我们尊敬——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将成为这样。
国人对于死亡一直有一种十分复杂和矛盾的情感。无论是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在近百年来的唯物主义,都在尽量地回避“死亡”这件事情,而回避的结果,则是让很多人对“死亡”毫不在意,对于死者毫无尊敬可言;而另一方面,“回避死亡”又导致国人认为”死亡“这件事情充满了晦气,认为死亡所代表的只是“恐惧”、“悲伤”而已。
正是对他人的“死亡”的毫不在意,和对自己的“死亡”的充满恐惧,让国人产生出了非常畸形的“死亡观念”——我们似乎特别喜欢消费他人的死亡,毕竟他人的死亡和我“毫无关系”,而我们又很害怕直接谈论、面对自己的死亡,所以导致每一天都活在了焦虑和对未知的恐惧之中。
这就是可悲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死亡是一种晦气“,从而让我们认为“死者”也是一种“晦气”而已,既然是“晦气”,又何谈“尊重可言。
尤其是任何的公众人物的去世,都成了很多人发泄自己内心焦虑、恐惧的目标——他们通过不怀好意地评论公众人物的死,从而转移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就是这如此。
前不久年前的演员徐婷去世,网上就对她的死亡有着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称她的死,都是因为她自己是个神棍,不信西医,非要信中医。这种评论,在我们敲下键盘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觉察到什么,但这却已然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我们根本不认识她,我们所对于她的消息全都来自媒体而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一个不认识的人的死呢?
我们为何要生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等死而已。无论我们有多少钱,成功抑或失败,我们都将会在有一天突然死去。死去的过程非常短暂,短暂到根本无法察觉。当你死去之后,你的意识或许消散或许还存在,但如若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以调侃你的死亡为了,你又该如何去想?
你的死亡,也许只有你的家人和最最亲密的朋友会感到伤心。但
希望能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对于任何人的死亡都能保持敬意:无论你认识不认识他,无论他曾做过什么,无论你喜爱或是讨厌他,都会保持敬意——你可以悲伤,可以怀念,也可以默默点一支蜡烛,但不会去恶语中伤活着不怀好意地揣测。
当我们尊重死亡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客观、全面、理想地去审视“死亡”这件事情,我们才会渐渐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才会真正开始明白: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尊重死亡,才能真正尊重依旧生活着的自己,进而尊重每一个生活着的其他人。
PS:刚才刷微博,看到@全名星探 居然还派出了狗仔队,去乔任梁家中直播拍摄。我只能说,这已然是超出了“对死者大不敬”的极限了,这样的媒体,即使吸引了眼球,也只是吸引了一大批low逼的眼球而已。
一周热门 更多>